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20年9月学术动态 下(第79期)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9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论文参考

沈晶《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探讨》指出高校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分析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现状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建设、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育,更好的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的创新性人才。

满孝平刘灿才《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校企一体、协同育人实证研究》以空乘专业为例,探索校企携手共建、联合招生、协同育人范

式,重点阐述了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专兼一体师资队伍共育、区域示范实训基地共建、区域辐射效应发挥等校企一体、协同育人实践路径及成效,以期为高职院校产教互融、校企一体、合作共赢提供参考和借鉴。

肖园《创新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策略》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从创新教育理念的视角出发,就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存在不足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策略。主要包括创新教学方案、更新教育方法、构建教育平台,重视德育教育等内容,可为高职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启示。

肖立周才文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指出民办高职院校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其门槛较低,不仅圆了许多学子的大学梦,而且为社会稳定作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也加大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优化学生管理工作,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属于自身办学,在生源结构、办学资源、师资队伍管理模式上都有显著特点。本文结合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从制度创 新、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职业教育优势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期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指出高职院校推行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是由高职教育特色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等因素决定的,对解决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升高职教育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的通识课程、系统设计适用于三层次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建设适用于实践导向的高职校本教材和建立相应的保障条件等举措,确保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顺利实施。


 

探索思考

探寻办学规律 凝练办学特色

闵维方

    中国大学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人格培育与大学的价值使命、有特色与高水平的关系、中华优秀文化与大学精神塑造等各个方面问题的协调和统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教授在《新时代大学之道探寻》中提出,建设新时代大学要以中外大学发展历程和启迪为参照,以当代中国大学发展实践为立足点,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和特性规律,尤其是要捋清人才培养之道、传承与创新之道、高校治理之道三大问题。

首先,探寻大学如何坚守初心的人才培养之道,对大学面貌进行追本溯源。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大学如何在顺应时代变化的条件下回归教育的本来面貌,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其中之关键。探索新时代大学之道就是要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既有对过往高等教育理论的回溯,也有对当今大学教育实践的批判性反思。要从大学的价值使命出发,强化人格培育是将软实力与硬实力贯穿起来的主线。尤其是对当前部分大学过分追求排名、跟风举办热门专业等过于市场化、重器轻道和功利化的思潮进行了批判性思考。

随着大学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不断加深,大学也在不断拓展自身职能,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要,从“象牙塔”逐步转变为信息社会“发电机”。我们在肯定大学应当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使命,从如何开展人格教育、通识教育、生命教育和劳动教育,以推动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进行广泛深入探讨,尤其是强化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善用追问和反思、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其次,探寻大学如何推陈出新的办学之道,对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时代思考。

从古代东西方学府到现代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新时代大学之道探寻》从我国传统的弘扬道德、启迪民智的人文教育追求出发,拓展到中华民族复兴视角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教育价值论与现代大学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开放之路和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发展道路。

在此基础上,夏文斌结合石河子大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对“一带一路”倡仪、边疆发展战略等与区域大学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等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尤其是要强化“在传承创新中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等问题的思考。为深入探究如何在根植过去、立足当下的背景下,办好现代大学的理念与建设路径,凸显我国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了重要借鉴。

最后,探寻大学如何扎根中国的治理之道,对中西交流与融合进行深入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先后经历了“211”工程和“985”工程,而今已迈进“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反映了我国高校融入国际化浪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放之路。

未来,建设新时代大学要从中国特色与高水平之间,对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政治属性、学术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进行系统、细致的辨析,深入探讨一流与特色的辩证关系,尤其要清楚认识到“一流是特色的目标,特色是一流的前提和保障”“一流对特色具有引领意义,特色对一流具有基础性作用”。

《新时代大学之道探寻》提出我国大学应当在与其他国家广泛交流的过程中将中国特色融入一流指标评价体系的建议。对大学管治如何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大学办学如何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平衡等难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中国大学发展之道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土壤,同时又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交流互鉴并相互受益。夏文斌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年,其间兼任管理和领导工作。九年前,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支援西部高校的号召,克服一系列困难,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的石河子大学工作,以援疆干部身份担任学校主要领导。

该书结合作者在有着不同建校历史、办学模式和管理制度的东部与西部高校的工作经验,对大学如何处理特色与一流、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本土与外来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对大学治理的剖析与反思,对推动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行业动态

治理科研违规乱象须狠抓落实

张玮

    日前,科技部发布的《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正式生效,对6大类主体、64种科研违规行为亮出“组合拳”。“这次新规定划定了底线,明确了界限,以‘零容忍’态度坚决遏制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科技活动违规行为,将进一步推动建设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科技创新依靠科技人才,正是在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水平才获得了长足进步,在众多领域实现了追赶,并在部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科研人员的贡献功不可没。

不过,长期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学术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贪污腐败等。新规对症下药,严厉打击科研违规行为,明确底线思维,以期彻底根除科技界的顽疾,促进我国科研走向正轨。

新规的实施有助于堵住制度漏洞,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实现正向良性循环。新规覆盖6大类主体、64种科研违规行为,并针对具体科研违规行为,分别采取撤销奖励或荣誉称号、追回奖金等10类处理措施,41个部门实现联合惩戒,压实科研单位第一主体责任等。由此划定底线,将科研违规行为“一网打尽”,令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不敢轻易触碰规定“红线”,以摒弃不良风气,建立健康有序的科研工作制度,促进科研水平持续进步。

新规的实施是学术内在要求,清朗环境有利于科技创新。科研是一个严谨求实的领域,从世界科技发展历史来看,科技没有捷径可走,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一步一个脚印踩实走稳,把根基打牢,方可行稳致远。而且,每一项重大科研项目都非一日之功,往往要耗费十几年、数十年的时间,这就要求有一种公平公正的环境和规则。新规全面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通过肃歪风、树新风,引导科研人员放下思想包袱,摆脱浮躁心态,去除无谓干扰,正心静气、潜心研究、追求卓越,踏踏实实干好科研工作。同时,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成果,为科研活动有序开展营造更好的环境,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保驾护航。

新规的实施也是人才强国要求,有助于培养和挖掘优秀科研人才,促进人才各尽其力。科技以人为本,科研人才是最重要的要素。目前科技界存在论资排辈、小圈子等不良现象,妨碍了科研人才的涌现。因此,要发挥新规威力,打破不合理限制,废弃论资排辈陋习,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建立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内部竞争机制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制度。

科研机构管理方要发挥专业精神,去除行政化束缚,减少对科研活动的直接干预,强化建立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从而实现良币驱逐劣币,让真正有科研实力、有创新意识的科研人才留下来。给予科研人员充分信任和自由,提供最大的舞台,使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活创新力,为我国培养和挖掘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夯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人才基石。(作者系河北传媒学院教授)

 

 

 

热点话题

石家庄学院:“光盘”成为校园新“食尚”

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郭素珍

本报讯(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郭素珍)就餐时间到,石家庄学院食堂的“苗条餐”窗口排起了长队。这里出售的“半份餐”“半碗饭”颇受学生欢迎。“以前买整份饭吃不完,倒掉了真的挺可惜。现在可以打半份,花样品种也多,可以做到不浪费。”该校文传学院大四学生李佳璇说。

新学期开始,石家庄学院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工作实施方案》,对全校深入开展制止餐饮浪费活动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努力让“光盘”成为校园新“食尚”。

石家庄学院向全校师生发出了《杜绝校园餐饮浪费倡议书》,在校园广播滚动播报制止餐饮浪费的有关政策,在食堂张贴宣传标语、设置光盘行动签名承诺墙,在餐桌上摆放“节约粮食”提示语,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加强正面引导,倡导广大师生传承节俭美德,践行“光盘”行动。

“这学期开学后,学校举办的‘光盘’行动很见效。以前垃圾桶很多白米饭和剩馒头,有的孩子不吃肉,剩菜直接倒掉了。现在好了,盘子光光,餐具收拾起来也省事了。”石家庄学院食堂师傅李卫力说。

 

科技知识

我国四款新冠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预计明年产能达10亿剂以上 国内定价大众可接受

本报记者 操秀英

 

“目前,我国新冠疫苗研发工作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每条技术路线均有疫苗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已有11个疫苗开展临床试验,其中4个疫苗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9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冠病毒疫苗工作进展情况吹风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率先带来好消息。他说,4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中,3个是灭活疫苗,1个是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正在抓紧开展Ⅰ、Ⅱ期的临床试验。

疫苗上市还要多久?吴远彬介绍,4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目前进展顺利,我国疫苗企业与多个国家的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共同实施Ⅲ期临床试验。

具体来说,中生公司两个灭活疫苗在中东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已接种超过3.5万人,目前观察疫苗的安全性良好,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的灭活疫苗在南美、东南亚地区有关国家,依法开展Ⅲ期临床试验,接种工作有序进行;军事医学研究院和康希诺公司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在欧亚地区有关国家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目前已开始入组工作。

疫苗研发的具体进展牵动着人们的心。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负责人杨胜强调,新冠病毒疫苗用于健康人群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必须符合相关标准。

“上市前需要完成临床前研究、Ⅰ期、Ⅱ期临床研究,并要通过Ⅲ期临床试验证明达到相应的保护效力,证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设定的标准。”杨胜解释说,还要完成商业规模生产工艺验证,建立可控的质量标准,证明拟上市疫苗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明确的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新冠病毒变异对疫苗研发影响几何?疫苗研发应急攻关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负责人、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称,已在学术层面形成三个方面共识:第一,到目前为止,新冠病毒的变异不大;第二,新冠病毒变异没有对疫苗研发造成实质性影响;第三,在研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能够有效中和发生突变的新冠病毒。

供应量和定价怎样?

针对公众关注的新冠疫苗供应量和分配问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忠伟透露,将按照高风险人群、高危人群、普通人群这三类人群分层去满足接种。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新冠疫苗年产能可达6.1亿剂,明年(2021年)可达10亿剂以上。

对于大众关注的价格问题,郑忠伟强调,新冠疫苗在中国的定价一定是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内。“在紧急使用阶段,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指导价格,疫苗正式上市后,疫苗还会根据不同的技术路线、使用规模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价格方面可能会有一些调整。”他说,但无论怎样都要实现新冠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新冠疫苗的指导价格一定会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内。

疫苗能否长期有效?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坦承,人类发现新冠病毒仅9个月的时间,每款疫苗确切接种后的保护时间有多长,还要做长期、大量的研究工作。

“目前比较积极的结果是,我国最早接种疫苗的受试者血清监测结果显示抗体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提示了疫苗可能会有比较长期的保护作用。”曾光说,但回答某款新冠病毒疫苗确切的保护力如何,只有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后,才能得出确切结论。

“目前为止,全球没有任何一个研发单位完成了全部的Ⅲ期临床试验。中国居于Ⅲ期临床试验第一梯队,但是我们也需要耐心等待。”曾光说。

接种疫苗后能摘口罩吗?

面对记者提问,曾光回应说,在完成新冠疫苗接种程序4周以后,被接种者摘掉口罩应该是安全的。

“但今冬明春面对的呼吸道传染病,除了新冠外还包括流感、肺炎链球菌、腺病毒等其他传染病,而且没有任何一款新冠疫苗可以百分之百有效。”曾光强调,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未必在今冬明春能接种到疫苗,所以,还是要根据国内新冠流行情况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聚会场合、通风措施是否良好、自身免疫状况来决定是否戴口罩。“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儿童更应该加强保护,谨慎为好,我们还要保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这些好习惯。”曾光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