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20年7月学术动态 上(第76期)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0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论文参考

胡俊平,钱晓忠,顾京《基于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高职专业集群建设》从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解读入手,探讨智能制造生产方式下应用技术集成与专业集群的关联,分析如何凝聚专业集群优势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为特色的专业集群建设策略。

吴升刚,郭庆志在《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点任务》中指出随着高职教育“双高计划”的启动,专业群建设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政策引导和需求驱动下,我国高职专业群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当前还存在一些认识偏差。专业群具有教育性、职业性、协同性、开放性、系统性的特点,应从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两个维度明晰专业群六项建设任务,系统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丁紫佩《信息化与高职专业课教学融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从教育信息化出发,分析了信息化在与高职专业课教学融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信息化教学环境、数字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师激励和教学过程设计6个方面,提出促进信息化教学融合,提高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措施,推动高职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发展。

冯涛《大数据时代下高职专业设置评估体系的研究》借助大数据技术,从不同领域获取一线数据并分析,可以对高职专业设置和评估 形成常态化动态化跟踪,通过形成专业设置动态调节机制,从而使高职专业设置更加灵活适应 社会和市场的变化。为此,需要对专业设置评估体系进行综合建设。一是由政府引导,集合多方 力量共同建设, 二是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的专业数据共享机制, 三是校方应基于多元主 体,形成动态专业评价和调整机制,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

 

 

 

前沿观察

这所高职就业率为何“逆市上扬”

本报记者 高靓 通讯员 李东生 刘芳

 

“我现在的实习工资近5000元。7月拿到毕业证,立马签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大三学生詹佳鑫说,由于顶岗实习表现突出,他将进入一家省属科研单位工作。

今年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考验。但是在番禺职院4297名应届毕业生中,已有3650人找到了自己的未来。该校党委副书记李铭辉告诉记者:“截至6月30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4.94%,稍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番禺职院靠什么获得就业市场的青睐?为何敢于提出“初次就业率不低于98%、平均薪酬不低于4000元”,确保毕业生“有尊严、更体面、高质量”就业的目标?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下足绣花功夫”,把就业信息送达最需要的学生

“我们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学校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李铭辉说,今年以来,学校前后召开14次就业工作专题会议。通过研判,学校意识到,就业工作不能满足于大水漫灌式地提供招聘信息,而是要精准地将招聘信息、就业指导送到每一名需要的学生手中,这就必须“下足绣花功夫”。

商务英语专业一名湖北籍女生受疫情影响一直在老家,担心找不到工作。她所在的旅游商务学院教师通过电话、QQ等方式,引导她到当地一家培训机构顶岗实习,在线上教英语。现在,她悬着的心落了地,因表现良好,已收到公司的签约意向。

番禺职院通过梳理学生信息,识别出754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和80名湖北籍毕业生。学校采取“一生一策”“一对一”帮扶的方式,通过各教研室、学工线、就业部、顶岗实习群组全面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全力帮助他们敲开职场大门。

珠宝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唐明明把工作地点从办公室转到了学生宿舍,每天都要走访一遍。全学院306名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意向、薪酬待遇、就业意向,她都一一记录,了然于心,再根据毕业生找工作的进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助力唐明明开展工作的,是番禺职院创设的一项工作机制——就业日报。番禺职院以入选教育部100所“毕业生就业状况布点监测高校”为契机,建立毕业生就业数据动态报告机制,强化督查督办和问责。就业日报实时反映各二级学院学生就业动态,涵盖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酬、签约人数、自主创业情况、就业困难人数等。对毕业生就业率排名靠后的二级学院,由学校层面进行督导和指导。

番禺职院还专门出台了《20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问责方案》,采取全覆盖交叉核查的方式,细化奖励问责标准,把就业统计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云上开花”,智能招聘对接校企双方用人需求

“对企业来说,市场需求不是没有了,而是很多转移到了线上,相应的岗位需求也上了网。”唐明明说。

疫情期间,番禺职院主动作为、多点布局,搭建供需平台,深挖就业岗位,较早实施了“云招聘”。学校利用微信、QQ、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向社会广泛介绍各专业特色和各学院毕业生优势,持续向毕业生推送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开启“互联网+就业”新工作模式,保证就业指导与服务不断线,网络招聘推荐不停歇。

截至目前,番禺职院已成功举办4场人工智能招聘会,累计进场企业474家,提供14675个岗位,参与学生5078人次。据番禺职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文明介绍,学校用人工智能面试官替代传统面试官,在初次面试环节完成对候选人的预沟通信息采集、初次面试预计结果评估工作。通过人工智能面试,候选人可以随时随地进入面试,节约面试成本,提高学生与企业初次面试工作效率以及候选人到面率。

正是因为参加了几场“云招聘”,让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黄嘉佳及时将就业目标从设计师转到电商平台主播,并且顺利找到了工作。“开始很纠结,但是现在觉得很有必要,你要知道消费者心里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才能做好设计。”

唐明明告诉记者,调整就业定位后,一家校友企业一口气从学校要走了15名毕业生。

提高就业竞争力,从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了

“企业在看重学生能力的同时,更希望学生毕业上岗后能马上为企业服务。”番禺职院党委书记林洽生说,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专业设置至关重要,必须跟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上号,并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吻合。

“在适应的同时,更要以超前的眼光去预测、去引导,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不断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林洽生举例说,番禺珠宝产业发展潜力大,素有“中国珠宝谷”之称,学校就成立了珠宝学院,而专业方向,也正是按照珠宝行业设计、制作工艺、鉴定、营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来设置的。去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的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专业群,其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专业、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就十分精准地分别对接珠宝首饰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

珠宝学院院长王昶告诉记者,目前,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专业群与粤港澳大湾区珠宝首饰行业中极具影响力的周大福、周六福、周大生和潮宏基等多家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其中,与周大生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设“储备店经理·菁英班”,推行储备店经理定制化教育,培育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加了企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黏性。

“实现高就业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穿到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说,从学生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考虑。”林洽生说,“我们的目的很清楚,从一开始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愿就业、能就业、就好业的学生。3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锻造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人格,把学生培养成为在企业就业后‘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来’的‘职业人’。”

无论是动态调整专业还是塑造学生“职业人”精神,番禺职院用独特的育人之道撑起学生厚实的底气与满满的自信。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学校确定“初次就业率不低于98%、平均薪酬不低于4000元”的就业目标,也正来源于此。

 

 

 

探索思考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多维度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陈浩华 徐伟

    教学团队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和关键,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发挥现代装备制造、智能控制技术等强势专业群优势,创新“三金工程、四个平台、五个强化”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多维度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定任务

推进“金种子、金资源、金课堂”“三金”工程,明确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务。

“金种子”结构化教学团队培育工程。常州工业职院树立教师协同发展理念,实现校内教师与教师之间协同,校外教师与企业、行业机构之间协同。培育“金种子”教学创新团队,实施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引领示范全校教学团队建设。“金资源”模块化课程开发工程。围绕苏锡常都市圈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群,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与培训项目,推进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新型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颗粒化可组合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等“金资源”开发与积累。明确课程教材开发标准,要求融入思政、“双创”、劳动教育元素,“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金课堂”项目式教学推广工程。推广开展德国职业教育本土化教学改革,推动课堂革命,突出学生主体,实践启发式、探究式等教法,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按照企业项目实施过程重构教学流程,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效助力“战‘疫’课堂”有序开展。

搭平台

学校搭建“校企教学共同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新创业孵化、职业培训服务”4个平台,全方位支撑团队“双师”能力提升。

学校创新“校地联盟、园校合作、院企融合”的合作新模式,促进政行校企优势资源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以“创新驱动、产教融合、共建共享、服务社会”的理念,校企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进一步优化科研创新生态软环境、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建混编科研团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的“333”“双创”教育体系,打造“创客—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成果孵化链条,构建“‘双创’教学、实践训练、指导服务、成果展示、资源对接、孵化转化”六位一体校内外协同的大学生“双创”实践教育中心,形成依托专业、对接产业、内外整合、课程普及、实践强化、全要素服务、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生态。政行校企共建钣金工艺技术联合培训中心和多轴加工工艺协同创新中心,为区域内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成人学历、非学历教育等服务,提升学校社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强格局

强化“团队混编、五师培育、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分工协作”5个方面,持续提升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水平。

通过引培结合,每一个专业群都建成一支“校企混编、专兼结合”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将每一位校内教师都培育成具备“思政导师、劳动导师、专业教师、职业培训师、企业工程师”“五师”能力的教学能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劳动教育、专业教学、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政行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修订课程标准,对结构化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构建区域产业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体系。政校企三方共建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等基地,满足实践教学、技术创新、“1+X”证书培训需要。利用校内江苏省“双创”示范基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平台支撑,助推教学团队的能力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实施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劲松表示:“教师强,学校兴,高职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将以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陈浩华 徐 伟)

 

 

专业参考

“全域统筹”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

周坚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系统安排,标志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新阶段。贯彻《纲要》精神,高校应在以往基础上,全域统筹,加快推进系统化、集成化、协同化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协同发力夯实课程思政体系的基础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基础性工程,需要从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体系、院系责任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推进。

一是构建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基础在“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系统修订教学大纲,整体做好课程设计。

二是打造课程思政的“教材体系”。课程思政建设支撑在“教材”。要以课程思政带动课程供给侧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推动课程思政教材体系建设。要立足课程思政,推动教材思政,凝练遴选课程教材的思政元素,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构建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

三是建设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关键靠教师,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培训培养、强化日常教学课程思政训练、发挥名师课程思政引航作用、拓展校外课程思政教师资源。

四是建立课程思政“院系责任体系”。院系是课程思政落实的中场发动机。要把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作为学校各二级院系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上升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五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课程思政是新的改革方向,要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加强引导。健全完善院系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学科与教学评估、专业与课程建设等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遴选推荐、表彰奖励中,突出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激励,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机制。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定期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加强重点难点攻关,积极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立足实际推进资源的统筹与集成

在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内涵、方法的基础上,应结合办学实际做好对思政资源的勘探、采掘、冶炼、加工,实践中要把握三个立足点、做到三个深融合。课程思政是传承和创新的统一,各高校要因校制宜,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一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课程思政也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引导学生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与爱学校、爱专业结合起来,切实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二要立足人才培养特色。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更要尊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实际,挖掘历史资源,凸显育人导向,使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三要立足学生思想特点。要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有的放矢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让所有课程建设回归育人本位,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要一环,更要注重在“融”上发力,在“贯通”中求实效。与思政课程融合。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推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在充分发挥思政课重要作用的同时,用好隐性教育渠道,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与办学优势特色融合。深入推动课程思政与办学优势特色的相互融合,在强化优势中巩固优势,在彰显特色中汇聚特色,使课程思政更接地气、更具学校特色,实现共性和个性相统一。与专业知识融合。立足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充分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和科学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有机融入育人的功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优化机制贯通顶层设计和分层落实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引领力、组织力、号召力,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机制,实现顶层设计和分层落实的有机结合。

一是上下要联动。实现学校—院系—教研室的纵向延伸,校党委、院系二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一级抓一级,组织、推动教师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要把课程思政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左右要贯通。实现部门、院系间的横向贯通,推动各部门共同支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其他院系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科学化、规范化。推动各院系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叉,共建、共享、共惠教学平台。

三是整体要协同。既要抓方案协同,也要抓落实协同,更要抓效果协同,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提高整体协同效应,增强课程育人实效。通过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动开展专项研究、培训、攻关等方式,全面系统推动实施。(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




行业动态

我国高职首届本科生毕业

陈欣然

本报讯(记者 陈欣然)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日前顺利毕业,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首届本科毕业生。

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成为国内第一所招收本科专业的高职院校。4年来,该校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重实践、强基础、校企化、国际化、复合型”为本科人才培养原则,探索实施高职起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该校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双元制大学教学模式和理念,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了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标准、课程(实践)体系、课程资源和实践平台,让本科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具有国际视野。

为进一步总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经验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果,该校7月4日召开“首届本科毕业生座谈交流会暨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果汇报会”。会上,该校与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举行了签约仪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共有599人,分布在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3个专业。目前毕业生就业率已超80%,就业流向与学校办学定位基本吻合。

 

 

办学理念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办学理念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紧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建设,把技术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稳步上升,社会、家长、学生认可度不断提高。

一、办学愿景:办一流的民办高职院校

二、办学宗旨:以学生为本

三、办学定位:立足滇中产业核心区,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工科专业为主、多专业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养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职业技能强、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养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职业技能强、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办学理念:先成人后成才

六、校风:礼貌、整洁、朴实、勤奋

七、校训:识好歹、知进退、懂感恩、守本分、有专才

八、学风:勤学、多思、精技、创新

九、教风:敬业、笃学、严教、善导

十、校徽:齿轮围绕的工程学院

 

 

品质生活

睡前喝杯热牛奶,你的身体将会面临这些问题

实习记者 代小佩

 

  在近期大热的网剧《隐秘的角落》中,妈妈周春红每晚逼着儿子朱朝阳喝热牛奶的情节,令不少网友印象深刻。现实中,不少人也有睡前喝牛奶的习惯,因为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说法: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是,牛奶助眠的原理是什么?如果不是,牛奶助眠的说法从何处而来?

牛奶中的L-色氨酸促进催眠物质的分泌

“牛奶中含有L-色氨酸,这种物质能够促进人体分泌5-羟色胺与褪黑激素。”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汕头大学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韵告诉科技日报记者,5-羟色胺与褪黑激素能直接或间接促进睡眠。

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最早是在血清中发现的,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集中在脑干中缝核。经研究,5-羟色胺必须经过相应的受体才能发挥作用,至今人们发现了5-羟色胺7个亚家族,14个亚型,5-羟色胺通过激活不同的受体而发挥不同生理作用。

曾有人分别破坏大鼠中缝核的头部和尾部,均发现大鼠的睡眠减少。“这说明5-羟色胺有利于睡眠,但具体机制还不明确。”李韵说。

还有研究发现,5-羟色胺有维持觉醒的作用。“睡觉需要睡眠压力,即想要睡觉的感觉。清醒的时间越长,想睡觉的感觉就越强。相反,如果一直是昏昏欲睡的状态,入睡就比较难。”李韵说,5-羟色胺有利于维持清醒,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睡眠压力。

此外,5-羟色胺还被用于治疗心理疾病,这是因为5-羟色胺分泌不足时,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的产生。“从心理因素上讲,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会影响睡眠质量。”李韵说。

而褪黑激素则对睡眠起直接的作用。“天黑或是灯光变暗,视网膜接受的光线减少,褪黑激素分泌就会相应增加,促进入睡。根据生物节律,晚上10点钟以后,褪黑激素分泌会增加,增加困意。”李韵表示,晚上看手机、电脑等,会接触比较多的蓝光,大脑就误以为依然是白天,褪黑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对睡眠产生不利影响。

韩国首尔三育大学此前的一项研究表明,晚上挤的牛奶中含有更多的L-色氨酸和褪黑激素,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帮助人们减少焦虑。

摄入量微不足道,效果微乎其微

“从理论上讲,牛奶中的L-色氨酸能够产生促进睡眠的物质,喝牛奶有助于睡眠。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从一杯牛奶中获得的L-色氨酸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也无法产生足够的5-羟色胺和褪黑激素让我们睡得更香。”李韵说。

专家表示,如果均衡饮食,一般不会存在L-色氨酸缺乏的状况,没必要专门通过喝牛奶补充L-色氨酸。

那为什么存在“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这一说法?

这是因为喝牛奶容易产生饱腹感,吃饱后就比较容易犯困。“这是因为吃饱后,血液回流至胃部,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容易犯困。”李韵强调,睡前吃太多不利于睡眠。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睡前喝牛奶通常是喝热牛奶,这会让人感觉到放松、舒服,从而缓解一部分焦虑的情绪。也有人认为,睡前喝牛奶有助于睡眠可能是一种心理作用。

“要注意的是,睡前喝牛奶太多,就跟喝水喝多了或是晚上吃太多西瓜一样,增加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概率,从而影响深度睡眠。”李韵说。

另外,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高,睡前喝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睡前喝一杯150毫升左右的脱脂或是半脱脂牛奶,对体重影响不会太大。”李韵表示,最好在睡前1个小时左右喝牛奶。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有些人不适合喝牛奶。“不仅睡前不要喝,平时也要少喝。”李韵表示。比如,容易腹胀的人,很多人喝牛奶会肚子胀,影响睡眠;乳糖不耐受的人喝牛奶容易拉肚子;做过腹部手术的人也不适宜喝牛奶;喝牛奶会促进胃酸分泌,所以有消化道溃疡、胆囊炎等消化道疾病的人要避免喝牛奶。此外,对牛奶过敏、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也不宜喝牛奶。

“总而言之,从理论上讲牛奶中的L-色氨酸有助于产生催眠物质,但从牛奶中摄取的L-色氨酸十分有限。而且,有些人并不适宜喝牛奶。”李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