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19年12月学术动态 上(第71期)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0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论文参考

 

       钟秉林王新凤在《迈入普及化的中国高等教育:机遇、挑战与展望》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一种计划性增长模式,时间跨度较短,新建高等学校是规模扩张的重要力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全面二孩”人口政策对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具有推进作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与结构、质量、公平的关系需要重新加以思考,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国际化进程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迈入普及化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将呈现出分类发展因材施教、多元治理的发展趋势,基于欧美经验的大众化理论有待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

    崔金贵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转向》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六年来,国内学者围绕“‘一带一路’与高等教 育”这一研究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来华留学生教育、高等教 育服务贸易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热点。从推动高等教育共同体实践来看,未来研究内容应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向,即历史研究转向、实证研究转向、新型智库转向和交流平台转向。

吴爱华,杨秋波,郝 杰在《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强国崛起必需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培养必需一流高等教育;历次工业革命都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变革性影响,新工业革命为后发国家建设一流高等教育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进“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经济、应对未来战略竞争、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需要。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系统推进高等教育的理念创新、专业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变革。

 

 

国际教育

 

职教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研讨会举行

记者 高靓

本报北京12月2日讯(记者 高靓)12月1日至2日,由教育部职成司等部门组织召开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近年来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进展进行了总结交流,就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贡献力,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了研究部署。

 

会议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外人文交流的平台作用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提高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是扩大教育开放的重要方面,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重要机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职业教育对外开放作为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动力,把“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把“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落到实处。行业企业要联合行业学校“走出去”,为产业界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条件;院校要加强互联互通,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组成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探索思考

 

 

“行业背景优先”下,“双师型”队伍怎样建

涂三广

“职教20条”明确要求“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执行上述政策,需要明确几个问题:一是符合这些条件的人是否能够进到职业院校?二是这些人进来了是否可以成为合格的职教教师?三是没有相应经历的职校教师怎么办?

  “行业背景优先”是世界通识

职教教师需要具备何种知识基础呢?中国理论界构建了“三性”结合的职教教师知识体系,“三性”即职业性、学术性和师范性,一般认为具备这三类知识者才能成为合格的职教教师。但甚为遗憾的是,对于上述三类知识的获取顺序,一直缺乏科学认识和制度设计,体现在“职业性知识”主要依靠教师职后企业实践来弥补,这不仅不符合技能形成的规律,也与世界主流做法相违背。

“职教20条”对职教“双师型”教师有一个基本假设,即“行业背景优先”。教师不仅要有职业知识或企业实践经验,而且强调职业性或技术性知识需要优先安排和提前获取。实际上,这种认知早已是世界通识。在英国继续教育学院,专业教师要满足的条件是,首先必须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甚至教师本人就一直在这个行业经营和实践,在继续教育学院做专业教师只是其第二职业。在德国,申请职教教师岗位必须具有1年企业经验或者正在从事相关行业6个月以上。在澳大利亚,职教教师必须具有行业经验并获取相关资格证书。

“行业背景优先”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拥有行业背景者是否可以成为合格的职教教师呢?显然不是。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性职业必须经过科学的教育和专门训练。1972年英国詹姆斯提出教师培养的“三段论”,即师范教育、教师入职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标志着教师教育范式正式形成,教师作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教育体系正式构建。现实职校课堂中,不乏具有行业经验者不知道如何教学和有效教学之要义,有的甚至会闹出教学笑话。

“行业背景优先”国外如何实践

好的政策应该在行动上找到通道。“行业背景优先”之道在哪里?德国著名职教专家劳耐尔认为,世界各国在职教教师培养方面存在不同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其中英国与德国形成了两大典型模式。

我们首先看看英国模式。英国《教育与培训者标准》明确指出,英国职教教师要成为“双专业”专家的身份,即职业或学科专家,同时是教学专家,他们必须致力于维持和发展这两方面角色的专门知识,以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成效。英国职教教师培养是典型的资格导向。历史上,英国职教教师都是由行业和企业的工匠担任,早期师傅带徒弟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体系。也就是说,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自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优先对象,至于有没有教师资格不是职业学校关注的重点。因此,英国的“双专业”是指职教教师既是专业的职业人,比如美容师、管道工、建筑师等,又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当然,这并不是说英国政府不要求教师资格,只是把行业资格作为前提条件。那么,如何确保具有行业经验的人能够有效实施教学呢?英国实施学校领导的教师入职教育,认为教师资格是需要在学校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去获得的能力资格。

可以看出,英国让来自行业的教师掌握“如何教学的技能”,而我国“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求新教师掌握教学法之外,更多强调教师如何完善自己的职业经历和企业经验。

我们再来看看德国模式。针对职教教师的培养,德国提出了“双专业+双实践”的目标要求,即职教教师要具有教育科学和专业科学的“双专业”,同时要具有教师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双实践”能力。在落实此目标的实践中,德国采取的是三阶段教师教育模式,即:职业性“优先行业资格”+学术性硕士教育+师范性的专门化培养。

德国明确规定,申请成为职业学校教师者,必须具有企业实践经验1年或者已经开展了6个月企业实践。显然,德国对于职教教师的要求也是强调其“行业背景优先”。1998年,欧盟《博洛尼亚宣言》发表后,对教师学历统一要求为硕士学历文凭以上。为了对接欧盟资格标准,德国对职教教师采取了3+2学术导向的培养模式,即大学3年和硕士2年的学术培养,在这一阶段,德国非常注重教师的学术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教育科学(职业教育学、经济教育学、职业性专业和第二专业的专业教学论、学校实践学习,90学分)、专业科学(职业性专业和第二专业的专业科学,180学分)、学士论文和硕士论文(30学分)。

在德国,有企业经验并有硕士文凭还不能成为教师,要成为教师必须进行专门的教育性教育和实践,并通过国家第二次考试来认证。也就是说,德国教师培养要进行系统的实践性教育,要针对教师开展“导入课—听课—伴随上课—独立上课”等具体的实践环节。这再次说明,教学是一种实践的技艺,教师培养必须基于课堂教学实践。

“行业背景优先”的中国选择

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双师型”队伍建设路在何方?必须深入学习“职教20条”精神背后之意涵,对标对表,借鉴和学习发达职教国家经验,按照“优先行业资格,强化入职教育,夯实两个升级实施继续教育”三段模式科学推进。

首先,优先行业资格。按照“职教20条”要求,让具有企业经验和行业经验的技术人才成为职业院校首选,这是确保职教教师职业性(技术性)的根本,需要制度设计上的创新和突破。国家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尤其是制度性认同待遇,让这些学历层次不高的技术人员有资格成为教师,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特别是人社部门在制度上有专门的配套安排。从地方和院校而言,要创新制度设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打造和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环境,让院校能够吸引拥有企业经验的技术人才加入。

其次,强化入职教育。优先不是唯一,考虑到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他们还必须进入职业学校专门系统学习如何做教师。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形成规范的入职教师教育培养课程和评价体系。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能力本位教育,应强化教学能力的标准化考核,采取结果导向评价策略。落实“反五唯”,真正让具有成果和能力的企业技术工匠进入职业院校,不能再唯学历、唯文凭、唯职称来评价教师,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质量、创作的产品、提供的服务、研发的技术和专利等事实成果为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师。唯有这样,才能让“行业背景优先”落地生根。

再其次,夯实两个升级(职业升级与教学升级),完善继续学习制度。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作为教师尤其作为职教教师还要面对日新月异的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更需要不断加强职后的继续教育,做终身学习者。从世界经验看,职教教师必须始终对职业与技术知识进行升级和对教学方法进行升级,确保课堂所教的能反映产业发展最新技术要求,确保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适应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而优先行业资格是夯实两个升级的前提。(作者单位: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专业参考

 

丽水学院:提升思政课堂抬头率

通讯员 陈池

“周老师的团队太优秀了,明年我也要报名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带队的团队。”11月中旬,在丽水学院2019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上,“缙云县革命遗(旧)址保护及开发利用情况考察队”的指导老师周之新获得了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得到众多学生钦慕。

全省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主题教育和思政课融合推进,立足丽水、面向丽水、服务丽水,不断创新学习实践形式,着力打造更多思政“金课”。  

11月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利用周末时间来到龙泉山,切身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英、粟裕等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对敌斗争的革命故事。

该院教师舒敏为大家作了一堂“缅怀革命先烈,牢记初心使命”的讲座,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提出过程、发展历程及其对丽水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新时代如何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等几个方面谈了心得体会。

在主题教育中,学院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丽水之赞”和新时代教育工作的相关论述,“在马言马”“在丽言丽”,勇担使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优势,创新开展以“自学+领学”为重点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在自学中,各教研室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自觉从严要求,把政治理论学习同挖掘丽水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结合起来;在领学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动担当起理论宣讲工作,在校内外开展了多场党课、学习会、讲座等。

“双微联动”教学、“情境”式教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教学、“双向问题互动式”教学……为有效提升思政课堂学生抬头率、点头率、参与率,打造更多思政“金课”,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在努力。

开展“时政进校园”活动是学院思政课程的改革之举。学院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引导学生关注主流媒体,关心主流信息。学生通过“浙江新闻客户端”APP的新闻阅读与评论,实现主流媒体思想与思政课堂理论阐释的无缝对接。在思政课的期末综合总评成绩中,有10%的分数来源于此。“有的时候老师上课讲的理论很快就能在新闻中找到例证,这对于我们理解理论内涵有非常大的帮助。”“时政进校园”优秀评论员、来自中国青瓷学院的蒋玺霖说道。


 


 

热点资讯

 

 

中日“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合作联盟”成立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超)首届中日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论坛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合作联盟”日前在东京举行。此次论坛由山东省科技厅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中国研究樱花科技中心(CRSC)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支持、山东能源研究院与青岛能源所联合承办。论坛围绕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两大领域,旨在结合中日科技合作项目的执行,推进两国领域内科学界和企业界的深入交流,为未来更加可持续的高质量合作奠定基础。

 


 

行业动态

 

 

九所高校共同发布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宣言

记者 万玉凤

    本报讯(记者 万玉凤)11月30日,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宣言在北京理工大学发布,宣言提出,联盟成员将牢记党的初心、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面向时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加强合作育人、合作创新、合作发展,携手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大潮奔涌向前。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说,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成立以来,9所成员高校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面向未来,联盟高校要勠力同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联盟打造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共同体,进一步铸牢“延河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校史教育,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红色人才培养之路。

“‘延河宣言’立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聚焦人才培养核心关键,希望联盟各高校传承红色基因,树立家国情怀,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文化意识,瞄准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努力培养一流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

2019年3月16日,为继承和发扬延安红色基因教育理念,共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本着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整合优势、协同创新的原则,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发起和倡议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延安大学等9所诞生于延安的高校发起成立了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