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19年9月学术动态 下(第66期)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6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打通男幼师专业发展“三段路”

贾绪康

   

男幼师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没有男幼师时,幼儿园愁招不来;有了男幼师,幼儿园愁咋留住;留住了男幼师,幼儿园又愁如何发挥男幼师的最大价值。笔者作为一名男幼师,曾在幼儿园一线工作8年,对男幼师在专业成长方面面临的难题体会颇深。

第一段:让男幼师进得来

如何吸引优秀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是男幼师培养的第一道关口。

首先,要有好的政策。前几年,江苏省率先试点招考免费男幼师,免费培养并给予生活补助。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毕业后确保有编有岗,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男生报考,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后来,江苏省各县市相继免费招收男幼师,力争为每所幼儿园至少配备一名男幼师,这种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另外,一些男生不愿意当幼师,主要还是信息不对称,他们获得的信息,更多来自媒体或者周围人的一面之词。因此,作为高校,可以通过优秀毕业生宣讲会等形式,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从教经历,引发情感共鸣,增强对幼师专业的理解与认同。

 

    其次,人才培养要因材施教。笔者曾经参与过某所大学关于男幼师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其中有一项是专门开设男幼师体智能课,从大一到毕业的每个学期,都设置了针对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包括跑步、球类、器械操等必修课程,还包括武术、瑜伽、轮滑等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套餐。为保证培养效果,该大学从全院选拔最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从校外聘请了知名幼儿园园长、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产学研一条龙,实现专业学习和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事实证明,这种培养模式下出来的毕业生非常受用人单位欢迎。

 

    再其次,职业困惑提前疏导。笔者上大学时,所在的学前教育学院三个年级总共只有7名男生,当交流起为什么要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时,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有的觉得男幼师好就业,还有的甚至对本专业完全不了解。从事一个自己不了解、不喜欢的职业,怎么可能做好呢?此外,很多在职男幼师都反映,自己有很多困惑,比如,惧怕到谈婚论嫁年龄很难找另一半,或者担心跟一群女教师相处不适应等,这些都导致男生对未来的幼师生涯充满疑虑。对此,相关高校应充分调研,为男幼师做好职前规划、心态调整,帮助他们顺利入行、舒心从教。

第二段:让男幼师留得住

引进男幼师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他们安心工作,实现男幼师个人和幼儿园的双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工资待遇上要“增强安全感”。男幼师流失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工资待遇低,导致婚恋、生活都有困难。留住男幼师,首先要解决工资待遇问题。对此,我们有很多可借鉴的方法。比如,有的幼儿园在进行校园招聘时,明确告知男幼师的工资要高一个档次,这充分体现了幼儿园的“求男若渴”。另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设置男幼师发展专项基金,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助,进一步稳定男幼师队伍。

 

    第二,在职业规划上要“增强价值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在女性占据绝对多数的幼儿教师队伍里,男幼师真可谓“稀有”,相对于其他行业,男幼师更容易出头,大有可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男性进入幼儿教师队伍,而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管理者要加强对男幼师的引导,为他们量身打造职业规划,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在情感认同上要“增强幸福感”。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对男幼师的欢迎程度不言而喻。以笔者自身经历为例,从孩子口中的“贾老师”到“贾爸爸”,从“我最喜欢贾老师”到“贾老师,上你的课真是爽歪歪呀”,从集体教育活动到家园联谊活动,男幼师随时都在享受着这份独特的职业幸福感,就是这种感觉坚定了笔者坚守幼教的信念。因此,从男幼师自身来说,要始终不忘从教初心,不断在实践中发现快乐、品味幸福。对于幼儿园管理者来说,也要对男幼师在生活上多指导、心理上多疏导,帮助男幼师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增强职业幸福感。

第三段:让男幼师教得好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幼儿园想方设法把男幼师招来了,也留住了,但如何用、如何用得更好,成了摆在园长面前的重要问题。

 

    发挥优势,挖掘性别价值。男幼师之所以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数量少,更因为他们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男幼师性格粗犷、勇猛刚毅、富有激情活力,这些都是大部分女教师无法比拟的。男幼师的这些优势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与幼儿互动、与家长打交道中。户外活动中,男幼师的轻轻一跃就足以引来孩子的阵阵尖叫,一个小小的滑稽动作就足以让孩子捧腹大笑,家长也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有男幼师的班级。因此,作为幼儿园,一定要充分挖掘男幼师的性别优势,把他们安排在适宜的工作岗位上。

 

    因人而异,量身打造特色。正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幼儿园可针对男幼师的自身特点、特长,结合幼儿园实际,开发一系列特色课程。比如,有的男幼师擅长体育,就可以让他负责整个幼儿园的体育教科研工作;有的男幼师擅长音乐,那就让他负责幼儿音乐教学。另外,对于初入职的新教师,还可以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方式,加强对男幼师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形成专业风格。

 

搭建平台,强化专业交流。目前,尽管幼儿园的男幼师越来越多,可大多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归属感,没有更好的交流发展平台。为有效打破幼儿园壁垒,一些县(市、区)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建男幼师成长共同体,定期开展专业沙龙活动,促进男幼师共同发展。还有的男幼师自发成立行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抱团发展。作为用人单位,幼儿园还可为男幼师提供专业培训、公开课观摩机会等,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激发专业发展内生力。(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营造浓厚读书氛围高校应主动作为

张雨强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推出了一项针对全体在校本硕博学生的读书奖励计划,设立了读书专项基金,专门奖励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学生。参评者提交信息表和一篇读书笔记,经学院推荐、学校评审,获奖便可得到一定金额的奖励。

大学阶段(含硕博阶段)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是青年增知识长见识、树理想、育能力的关键期。要多吸收对人格完善有益、对综合素质提升有用、对知识技能增长有利的知识,避免留下走出大学校门后“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大学设立读书专项基金,用以奖励爱读书的大学生的做法,具有很强的正面导向作用,值得借鉴甚至推广。在奖励加持下,大学读书味肯定会越来越浓。但也要谨防大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倾向,尽可能让读书远离世俗气,少点铜锈味,避免为了获奖而读书。毕竟,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成为终身读者才是正道。

 

    无论是物质奖励抑或精神奖励,其用途最好与读书相关。可以是书籍等实物奖励,或资助学生参加读书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或用以资助制作读书分享会的微视频、通过互联网惠及他人。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如“读书标兵”“学习达人”等称号。另外,鼓励大学生读书的措施也要从单一的外部物质激励,转向深层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唤起自主学习的意识。要从鼓励少数学生的读书活动,转向建设全员读书甚至是全民读书的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氛围。

 

    要用正确的育人导向来引导,帮助大学生养成“好读书”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生读书要有正确态度,要有高定位。要用适合的阅读书目来辅导,帮助大学生形成“读好书”的学习意识,提高处理繁杂信息的辨识能力,从而具备批判反思的创新精神。要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会读书”的学习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活读书”不要“死读书”,要做到读、写、思、创结合,积极把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开拓视野的书可以“速度”地读、泛读,增长知识的书可以“深度”地读、精读,有助于研究的书需要“密度”地读、研读。要充分注意到新媒体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在线化等阅读特点,不能因噎废食地强调只能读纸质书籍、经典书籍,同时也要警惕网络阅读容易导致的知识碎片化、娱乐化、消费化等阅读倾向。

阅读是学习的核心途径。要意识到大学生阅读是实现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不仅要做优秀阅读者,更要成为全民阅读的推动者、传播者。只有这样,青年才能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除了考虑鼓励性或奖励性阅读措施外,更需要提供不同层面的支持措施。要发挥大学图书馆对阅读推广的支持作用,采集与分析全国大学生的阅读大数据,做到精准推荐与推送服务。要发挥大学专业教师、研究生导师对大学生阅读的指导作用,尽量做到专业指导,读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文科专业可开设读书会,理工科专业可开设文献吧等。要发挥大学辅导员队伍对大学生阅读的督促作用,如可采取读书+班会、读书小组等形式,把读书与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学业管理结合起来,尽量形成制度支持。(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高校食堂“一人食”温暖人心

何鹏飞

一个人一个餐位,餐位之间用隔板隔开,再粉刷成浅粉色和浅蓝色等柔和的色调,配有带靠垫的同色系沙发凳……开学伊始,浙江一高校刚推出食堂版的“一人食”,就迅速引发了热议。有的人喜欢一个人吃饭,认为“一人食”呼应了个体的诉求,值得点赞;也有人觉得“一人食”影响了同学之间社交的机会,没有太大意义。

事实上,一个人就餐时“被拼桌”“被让位”的情形很常见,所带来的尴尬也在所难免,而把风靡一时的“一人食”模式从社会餐厅搬进高校食堂,是高校食堂服务的“微创新”,也是照顾少数学生群体的暖心之举。

高校食堂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场所,“一人食”既满足了部分学生个人单独用餐的需求,又能有效利用食堂就餐空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991名18周岁至35周岁青年进行问卷调查,67.6%的受访青年表示一个人去餐馆吃饭会感到尴尬。一个人吃饭时,速战速决(48.5%)情况最普遍。71.5%的受访青年认为商家有必要设置单人就餐的空间。同理,在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都不尽相同,或者情绪的阶段性变化也不同,有人的喜欢和舍友、朋友吃饭,有的人则习惯了安安静静独自用餐,这无可厚非。与其让“少数人”端着餐盘寻找单独用餐的角落,不如大大方方给他们开辟“一人食”的空间,这样既照顾了这部分人群的差异化需求,也在细微之处让他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暖意。此外,“一人食”也能有效解除一个人吃饭时占据多人餐桌的心理负担,而且还提高了餐桌的利用率,让食堂的空间布局得到更好的利用,满足更多学生同时就餐的需求。

高校食堂推出“一人食”服务,是对时下“独处文化”的尊重,也为学生提供了方便、自由的就餐氛围。学生在校期间考试、升学、求职压力大,有时需要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这其中当然包括单独用餐。食堂服务在理念上的创新,尊重个体差异,餐位左右两侧设置了隔板,保证了学生单独用餐时不被邻桌打扰,面对面的隔板是可以选择打开或者不打开的,这又给学生在单独用餐时,留有主动社交的余地。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单独用餐有时会被认为是不懂社交、不懂人情世故,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独处文化”之下的“独食者”会越来越多,喜欢多人热闹的用餐者,也应该理解甚至支持习惯于单独用餐的个体,更不要动辄给他们打上“不合群”的标签。

高校食堂“一人食”的微创新,是把学生的胃再“抓”回来的有效举措,也有利于保证食堂的“上座率”。因此,如果是在坚持食品安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督、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基础上的创新,只要是服务于学生、又不增添学生负担的举措,包括个性化的“一人食”服务,高校食堂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试验和实行。

 

 

 

 

弹幕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弹幕、短视频等流行网络技术代入教学,把教室打造成一场“网红直播”,你会不会觉得诧异?重庆市优秀教师张毅将其变为现实。在张老师任教的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信息工程学院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发弹幕向教师提问和吐槽,讲台上的张老师不但不管,还乐呵呵地看着同学们“玩手机”。教室大屏幕上飘过一串又一串文字,有试题答案,有学习疑惑,还有各种吐槽和调侃。课堂教学在这里大不一样。

    时下的青年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最能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正是弹幕、短视频、VR等新技术、新手段、新内容。以弹幕为例,这本是一种网络视频实时评论,很多时候只是吐槽和幽默。弹幕登上教学荧幕,传统严肃与日常诙谐相碰撞,激发了以互动为依托的双向交流,极大丰富了教育手段和内容。这其中体现的,是科技走进教室后,在教室场域发生的从外在形式到原生内容的巨大变化。

    科技赋能使教师有抓手、有依托,让教学有内容,不枯燥、不空洞、不乏味。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授课模式,对学生来说有一种距离感,依托科技力量,请教师走下“神坛”,以开放的心态与对学生柔性引导,使原本单向、刻板的灌输知识变得更生动也更有温度,这是教育改革长期的宏大主题,却通过小小的弹幕应用落地了。

    课堂中一项科学技术的引入,往往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变革。5G应用、智慧校园已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有的用于点名签到,有的用于课堂监控。其实,科技真正融入教学并不难,那就是彻底改变教学模式,把创新科技、课堂教学真正交给学生自己,把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同时,依托技术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导向性,依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兴趣来选择所学内容,使教育与学习能够在技术的桥梁上实现真正的融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青年学生既是教学的受体和对象,也是教学的主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既要有学校和教师的引领和支持,也要相信他们有自我教育的能力,相信他们在实践中能够判断真假、美丑、善恶,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些网红课堂的背后,恐怕正是科技改变教育的一大意义所在。

 

 

 

    

 

刷脸支付智能导航 你想要的便捷这条地铁都有

本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温美春

    不用带手机、不用带钱、不用带卡,刷脸就可以过闸坐地铁;走过一体化智能安检闸机,就可以实现票务、安检一体通过;站内迷失方向或要找洗手间等,用手机扫描车站二维码,就可以实现站内导航……

    近日,智慧地铁示范车站在广州地铁三号线、APM线广州塔站和二十一号线天河智慧城站正式上线,旨在让乘客乘坐地铁更安全、更便捷、更智慧。

    300毫秒完成人脸识别快速通行

    走进广州地铁3号线广州塔站进站口,原来的玻璃票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360°的环形智能客服中心。

    工作人员介绍,新上线的智能客服中心包括人工模式与自助模式。即使地铁客服人员暂时离开,乘客也可以在智能客服中心上自助办理信息咨询、服务预约、票务异常处理、发票开具等各项业务。当地铁运营状态发生变化,系统还将自动识别受影响乘客群体,向他们精准推送告知信息。

    除了智能客服中心,刷脸过闸,无感支付,在广州塔站也已率先上线使用。记者实名注册个人信息并绑定了支付方式后,在APM线广州塔站的闸机前,把脸部对准屏幕,闸机马上开门放行。

    工作人员介绍,在广州塔站全新上线的4款人脸识别闸机,以实名制账户为依托,将生物特征与账户挂钩,形成卡、码、人脸为一体的账户系统,基于AI技术,在300毫秒内完成人脸识别,快速通行。

    此外,广州塔站全新升级的智能边门,基于人脸识别和指静脉识别技术,对特殊乘客及本站授权的员工提供便捷进出站功能,提升免费通道自助体验。特殊乘客在站内智能终端或“广州地铁”APP实名注册后,即可使用人脸识别或指静脉识别自助通过智能边门,无需再安排工作人员值守,大大提高地铁运营效率。

    安检、票务一次完成无需特定配合

    地铁乘客越来越多,如何解决传统安检模式下难以兼顾的效率与安全问题?智慧安检系统解决方案给出了答案。安检票务一体机是地铁在确保安全和便捷的基础上,集安检与票务一体的创新尝试。

    与以往先过安检,然后再进闸机相比,现在乘客过了安检票务一体机,就直接可以去乘坐地铁,过安检门的全程无需任何特定配合。

    这样的安检,安全有保证吗?记者了解到,安检门可基本实现在排除乘客所携带日常随身金属物品的基础上,探测到乘客身上的违禁品,并以图文的形式分类显示在屏幕上方,生成报警信息记录到后台管理系统,便于地铁管理人员统计和分析。

    票务功能又是怎么实现的呢?在多元化支付的基础上,一体机通过生物人脸识别检测设备,捕捉乘客标签特征,结合乘客“画像”信息库,实现乘客无感支付,票务设备逐步虚拟化,全面实现乘客出行全过程中身份无感智能识别,后台自动完成系列票务操作,实现多元、便捷、集成的票务服务。

    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安检系统对乘客而言,除了体验集合多元票制与人脸识别的通过方式,还简化了入站流程。对地铁运营方来说,智慧安检系统建立安检信息化管理云平台,实现地铁线网级、站点级安检专业的设备管理与人员管理,同时打通了AFC系统,完善乘客安全“画像”,并且与公安系统信息互通,极大地提高安全性。

    智慧地铁有发达的“大脑”做支撑

    广州地铁集团副总经理蔡昌俊介绍,智慧地铁示范车站采用迭代更新的轨交智慧操作系统,实现全息感知精准服务、高效安全运行保障、设备智能诊断和健康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运维效率、运营效益,保障运营安全。

    记者了解到,智慧地铁示范工程,以“一个平台+四个应用(综合信息发布、客流智能引导、智慧安防、智慧站务)”的构建方式,实现新兴技术与运营实景跨界融合,以轨道交通智慧操作系统穗腾OS为延展媒介,加速轨道交通产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智慧延展。

    在智慧城示范站中,智慧地铁大平台,基于微服务架构设计,打造了一个支持可迭代开发和业务应用创新的开放生态,由边缘平台、技术中台、业务中台、数据中台、AI中台及智慧应用构成。

    “所有数据可实时传送给地铁的‘大脑’进行智能分析,并使用分析结果进行智能决策或呈现给运营人员作为决策依据。” 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佳都科技副总裁兼全球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德紘说,通过数据通信与传感网络、三维可视化与虚拟仿真、智能分析与智能联动等最新技术的联合应用,完成对车站多方位、跨专业的管控,有效地提升车站信息化水平,丰富车站管理的内涵,提高效率和服务品质,降低运营成本。

 

 

 

 

 

 

不能养牛养羊,未来移民火星可能得吃虫子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靠什么才能在火星上养活100万人?据美国太空网近日报道,一项新研究给出了答案:实验室培育的肉类、管道培育的农作物和蟋蟀农场。

    该研究称,火星定居点需要5种主要消耗性资源,包括能源、水、氧气、建筑材料和食物。前4种资源在火星上可能非常丰富,例如太阳能,再加上核裂变反应堆,可以帮未来的“火星人”提供能源;火星上的冰和水合矿物是水的来源;二氧化碳可以转化为氧气;最后,火星土壤可以很容易制成建筑材料砖。

    但研究人员表示,火星上没有天然食物,也没有简单的方法用其上的任何原料来制造食物。研究报告撰写人、中佛罗里达大学的行星科学家基思·坎农说:“食物可能是最难在火星上制造的东西,如果你想要自给自足,就不能全部依靠‘进口’。”

    研究人员指出,饲养农场动物以提供奶制品和肉类,短期内无法在火星上现实,因为将它们运送到太空会面临诸多挑战。而且,大多数人并不想完全吃素。因此,他们建议建立昆虫养殖场并在实验室培育肉类。

    他们解释说,昆虫非常适合“火星人”,因为单位体积的昆虫就可以提供大量卡路里,蟋蟀是最有希望成为食用昆虫的例子之一。

    而对于那些不喜欢昆虫的人来说,“细胞农业”——即利用实验室培养的细胞制作的食物或许可以成为他们的“盘中餐”。从藻类到肉类和鱼类,再到无牛牛奶和无鸡鸡蛋,一切皆有可能实现。他们补充说,投资者投入大量资金完善这种技术,已经在两年内将一个人造肉汉堡的成本从32.5万美元降至11美元。

    研究人员强调,为了养活“火星人”,未来的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找出最有效和美味的昆虫品种、提高人造肉的口感和质地、改善农作物使用的LED照明效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