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20年9月学术动态 上(第78期)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9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论文参考

范方红《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新探》指出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经环节。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者,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是课程本身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更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面对其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境,须以建立机制、搭建平台、构建顺畅的社会实践渠道为主要路径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

陶倩易小兵《增进思政课师生获得感的若干关系思考》指出思政课获得感的界定涉及主体层面和客体层面。前者包括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获得感;后者包括获得的内容和层次。文章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就增进思政课师生获得感的若干关系进行探讨。

陈晓云《场域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思政课教学存在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思政课教师承担着远高于专业课教师的繁重教学工作;高校普遍存在对思政课形式上重视而实际上重视不够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不以颁布的教学大纲为教学的基本遵循;学生的评教对思政课教师形成一定掣肘,致使思政课教师淡化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去迎合学生;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思政课课堂教学造成日益严峻的挑战。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教材所传导的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而协调与化解的难度较大;近年思政课教学难度加大,思政课教师接受培训较少,制约了思政课教师的自我提升。本文认为上述困难的成因在于:意识形态与社会治理现实之间存在矛盾;总体性思政教育体制与大学生思政观形成机制之间存在矛盾;思政模式(以意识形态为中心)与教育模式(以学生自我建构为中心)之间存在矛盾;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体制与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探索思考

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渠川钰

 

产品是由若干个零件装配组成的。专业是学校的产品,而课程则为这个产品的零件。一个优质产品,首先必须生产出若干个优质的零件。

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笔者以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基于实务教育与创新教育并举的‘玩具机构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为例,总结一下课程建设方面的体会。

 一是传授知识方面。根据课程目标,重新筛选知识内容,并选择了四驱车玩具、惯性类玩具、发条类玩具、行走类玩具、回轮类玩具和其他类型玩具等6种不同类型的玩具,作为承载知识的载体,对知识重新序化,很好地解决了知识传授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看得见、摸得着,觉得知识不再是空中楼阁,不再虚无缥缈,学会了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二是技能培养方面。能力不能通过讲授获得,一定要通过“做”来获取。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项目设计理念,设计出了调研报告、方案设计、生活中连杆机构应用分析、玩具牙箱制作、玩具分析、玩具制作等共10个课程项目,分阶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排版、网络搜索、团队合作等通用能力,以及玩具分析、玩具制作、创新设计、设备操作、零配件选型、软件应用等专业能力,以此来满足预就业岗位的要求。

三是培养素质提升素养方面。在教学的全过程,始终注重对学生素质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场景都应该注重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培养,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有用的人才。

四是资源建设方面。与企业专家一起为本课程开发出了专用教材、编写了专著、出版了课程标准、制作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课件、录制了全程高清教学录像、编写了整套电子教案及整套教学管理文件,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视频公开课网站、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玩具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站。做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也满足了学生及社会人员的不同学习要求。

五是课程考核方面。本课程的考核方案从课堂考勤、团队表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4方面来考核,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查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10个课程项目来考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项目都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和分值。做到了全过程、全方位考核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六是课程管理方面。借鉴IS9000质量管理体系,设计了课前、课中和课后30多个教学文件,如课程标准、学习指南、作品指导书、引导文、任务单、考核标准、作品打分表、学生学习档案等,以此来保证对教学全过程的系统化和精细化管理监控。

七是环境建设方面。为适应课改需要,将实训室改造成模拟企业工程部的小车间,既可以小组教学,又方便产品制作。同时更新和新购了必需的加工设备,如激光切割机、快速成型机、覆膜机、三维扫描仪等,购买了上百种玩具、几十种玩具牙箱及配件,满足了教学及学生研发和创新的需要。

八是团队建设方面。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通过课程建设,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课题组有11人次获得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3人次“说课比赛”获奖,9人次多媒体课件获奖;玩具专业教学团队于2008年荣获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九是社会服务方面。真实的项目教学,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玩具企业的高度认可,师生共同为企业开发10多款玩具产品,与企业合作申报了多项科技类课题及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获政府及企业资助经费20多万元;课题组成员获6项专利,参与了国家“玩具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的审定工作,参编了国内第一套《玩具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并协助中国玩具协会建立了玩具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评网站。(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行业动态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打造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新名片

朱隆亮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院长、教授 朱隆亮

“双高计划”的启动实施,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对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实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突出特色、培育优势、强化内涵成为“双高计划”实施院校的战略选择。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以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立足“外”字办学特色,努力打造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新名片。

画好“同心圆” 坚定国际化发展办学思路

学院以“双高”建设为契机,持续强化“学生为本、质量立校、打造品牌、服务开放”的办学理念,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着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摇篮、国家援外战略和发展中国家培训基地、开放型企业咨询服务智库、中外人文互容互鉴互通窗口,为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贡献有效路径,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建成具有一定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建好“金字塔”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聚焦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多元化人才目标。实施立德树人工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大一至大三分别实施“卓越职业人”“时代先锋”等计划,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和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围绕新经济、新业态发展趋势,紧跟“云大物智移”等新技术升级步伐,突出“外语”“外贸”专业特色,组建对接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创新链的电子商务专业群,携手eBay、阿里巴巴、京东等行业领先企业,建设行业领军、全国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专业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专业+语言”复合型人才培养,全面推进“旅游酒店+外语”“会计金融+外语”“工程管理+外语”等的深度融合。调整选修课结构,适当增加涉外课程比例,推进外向型专业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拓宽培养发展渠道,与国外合作院校、教育机构采用国内外“双校园”培养模式,构建“2+2”“2+1+1”“2.5+2”联合培养体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学历。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采取学历教育与汉语言文化研修班结合的形式,分析国际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瞄准技术人才紧缺的国家地区,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弹好“协奏曲”完善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

强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校内实践实训基地,新建外国语言文化学习体验中心、国际电商谷,升级改造校企合作产业园、悦创空间,引进外向型实体企业进驻校园,让学生足不出校,得到实战实操、情境实训、语言交流、文化体验等一体化训练。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与南昌综合保税区、赣州国际港等单位合作,紧紧围绕地方产业、企业国际化战略,加强与“走出去”企业对接,共同制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企业海外分公司(生产基地)的人才输出订单培养计划,开展输出海外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江西国际商务职教集团功能,推动集团成员人力、设备、场地、资金、管理等要素集成,主动与集团成员开展技术服务、科研创新、项目研究、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学历提升等形式的活动,聚集优质教学资源,营造浓郁的办学国际化氛围,提升跨国人才系统培养的平台支持能力。

用好“朋友圈”建强国际化研修培训平台

充分利用学院商务部首批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大国外交。持续打造援外培训品牌,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并组织实施,统筹职教专家、企业专家、学校教师等组成培训团队,通过讲授、考察、交流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输出高职学校的职业教育经验与模式。打造技能培训服务品牌,借助援外培训资源,探索在海外设立国际职业培训中心,积极协同境外企业、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共享、教学共担,开展人才培养培训,为境外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打造语言学习与文化推广的服务品牌,总结援外培训工作经验,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建立依托网络的语言学习资源服务体系和社交互动平台,重点开发一批多语种、具有普及性的文化读本,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打造促进赣企“走出去”品牌,借助已培训的132个国家的4858名官员和技术人员资源,探索建立长效沟通合作机制,定期举办援外培训班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对接会,助力江西企业“走出去”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种好“试验田”建立国际化研究服务平台

推进学院国际化办学内涵式发展,营造整体、浓厚的国际化办学氛围。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积极融入“鲁班工坊”建设联盟,走内部错位、外部整合、可复制化的新型高职国际化办学路径,通过引进和参与开发国际行业、职业、专业标准,开发活页式、新型工作手册式教材,积累形成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验,提升人才供给有效性。优化工作机制,探索外国文化研究所、“一带一路”语言文化研究所与二级学院融合发展机制,开展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及其需求研究,为国际合作奠定认识基础。创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实体,建设江西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中心、校级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组建多语种翻译社、老字号品牌形象设计研究中心等,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开展多语种翻译、专业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培训等,助推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聚好“磁力场”健全国际化工作制度机制

创新和完善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为提升学院国际化发展水平保驾护航。优化管理工作体系,将外事部门职能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从常规的以外事服务为主向为服务跨国人才培养转变,从以引进资源为主向引进资源与开拓国际办学并重转变;二级学院明确国际化工作院长负责制,设立国际化工作联络员,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管理队伍。建设“双师双语”教师队伍,出台相关制度,激励教师赴国(境)外进修实践;强化语言培训,有效提升教师国际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对承担双语课程教师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奖励,创建特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国际化资源引入、跨国人才培养、开展国际化合作与服务作为二级学院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参与国际化办学项目、出国学习和工作经历等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将外语水平作为新生入学、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的重要标准。

借助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江西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东风,学院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扎实推进“双高”建设,进一步打造“外”字品牌特色,以高水平国际化办学走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前列,以高标准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展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以高品质的育人理念和工作举措凸显高职教育人的使命担当。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院长、教授 朱隆亮)

 

 

专业参考

红色资源怎样契合思政教育体系

李伟红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少先队要高举队旗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的历史遗存、精神印迹,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流动课堂的内在价值。办好新时代思政课,要积极探寻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与思政教育体系契合路径,不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思政教育体系提供强大支撑力。

拓展红色资源课堂功能

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可体现在打通红色资源与“第二课堂”的脉络联系上,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启发性、多样性和实践性。

打通历史与当代的脉络联系。历史认知是当下解读。青年学生一代大多未经历艰难岁月,对革命年代的苦难没有深切体会,容易以当下视角去认知历史,把艰苦性变成趣味性,形成了历史认知隔阂。可以通过红色资源“第二课堂”,将历史与当代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青年学生在“初心之问、使命所担”的体会探寻里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认识我们从哪里来、怎么走来、往哪里去,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历史共鸣和时代共振。

打通感性与理性的脉络联系。红色资源以感性形式呈现,其价值在注重客观还原、真实体验中体现出来,增强红色资源的历史代入感,不断激发青年学生对红色资源文化的感性认识。理性贵在升华,重在启发。红色资源饱含精神和文化价值,理性是其内在逻辑,信念则是其价值升华。通过搭建感性与理性的课堂桥梁,可以激活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引导青年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向理想信念升华,增强认同感。

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脉络联系。坚持理论引导人、实践塑造人,依托红色资源,积极搭建和创新实践平台,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实践向理论升华。可以通过红色资源“第二课堂”呈现,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体验感中增进现实问题的思辨能力,将理论转化为牢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比如,浙江省丽水市对传承红色基因进行创新实践,把浙西南革命精神提炼概括为“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根植人民”,作为鲜活、生动的本土教材。

增强思政教育感染感召效果

“红色”的教育属性与“资源”的自然属性一定要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丰富红色资源表现形式,推动红色资源的内在教育价值实现植入转化。

深化红旅融合推动。这是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与思政教育体系契合的第一层次载体。“红”是内涵,“旅”是形式。一方面坚持教育的基础性,鼓励更多的红色资源所在革命旧址打造成“红旅融合综合体”,最大限度整合唤醒“沉睡”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时思政教育的课程教材资源随之跟进建立,使之成为青年学生继承红色传统、陶冶红色情怀的重要课堂。另一方面坚持教育的延伸性,积极运用互联网探索打造红旅融合的“云上思政课堂”,推动红色教育向全民延伸。

深化红色研学推进。这是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与思政教育体系契合的第二层次载体。把准研学目标,创新研学方式,紧扣青年学生盼点、热点,充分把握红色资源的地域特征、精神特质,促进红色研学成果转化,探索建立健全成果展示、共享和应用等平台。

深化红色精神赋能。这是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与思政教育体系契合的第三层次载体。红色资源包含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也凝结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资源的价值展现必须有精、气、神。为此,思政课程体系设置导向必须增加仪式感、增强参与感,使青年学生有沉浸式的重要体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红色认同感提升民族共同感。比如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等,遍及国内革命老区根据地的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等,都需要深入挖掘。

推进多主体参与

红色资源是集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等于一体的“价值集合体”,最大程度转化关键在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广泛培育和激发各类主体推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教师主体引领。经师易获,人师难得。教师本身是思政课堂的“活教材”,是思政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培育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和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重在打造青年教师队伍,打造更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堂。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坚持学生主体本位,打破传统思维,立足于时代特征、青年特点,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充分发挥青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等。通过情景剧、辩论赛、微电影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方式,打造互动式、渗透式和主动式的思政课堂体系。

培育多元主体队伍。思政教育主体不应局限于专业化的思政教师,学科教师、党政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优秀人士都应纳入思政教育队伍。要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契合,与干部教育、党性教育、国民品德教育体系结合,奏响思政教育“交响乐”,不断推动红色资源价值最大程度转化。(作者系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青年成长

英国学生职业生涯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未来就业感到焦虑

张佳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日前发表了一项关于学生对开始职业生涯的看法的研究——“学生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看法”。这项研究调查了1000多名英国全日制本科生。结果显示,79%的毕业生有信心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毕业生水平的工作;然而,当被问及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感受时,28%的受访者将“焦虑”列为第一感觉,其次是“自信”(23%)、“不确定”(16%)和“感到被前景压垮”(16%)。只有14%的受访者选择“兴奋”作为他们的主要情绪,只有3%的人选择“放松”。其中,29%的受访者表示,新冠疫情改变了他们的感觉;7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感觉自疫情发生以来没有改变。学生们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与他们的技能相关,68%的受访者选择“获得与特定角色相关的技能”,67%选择“更普遍地获得未来就业所需的技能”。64%的受访者在毕业时考虑的是一份特定的职业,72%的受访者计划从事与他们的学位直接相关的职业;35%的受访者计划在第一份工作上花一到两年的时间。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政策和宣传主任雷切尔·休伊特表示:“这些结果表明,学生对找工作有信心,但对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焦虑。对许多学生来说,这种焦虑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对近1/3的学生来说,当前的环境加剧了这种感觉。大学需要为在这种不确定时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雇主在招聘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些调查结果。该调查还显示了学生对劳动力市场的一些误解。大多数人希望从事与自己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而雇主往往认为学习的专业不如他们获得的技能重要。学生们希望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中只花很短的时间,而研究表明许多人在第一份工作中停留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大学的就业指导应该设法解决这些误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未来的职业。”

 

 

科技知识

“硬核”科技:核酸检测最快30分钟

记者

 

8月28日,科普时报记者探访2020年科技周海淀主场活动,在现场看到了国内最新研发的闪测核酸快检系统,这是一种符合国家政策倡导的新型核酸检测技术,是在能够充分满足“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政策要求下诞生的科技产品。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为此国家提出总体防控策略,即坚持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提出,要加快提升快速检测能力,尤其是推进检测时间短且无需实验室的核酸快速检测设备生产扩能。不要小看每一次核酸检测迭代技术的突破,它事关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否做到科学精准,有力推动复工复产复业复市。

据介绍,卡尤迪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闪测Flash20核酸快检系统,由实时荧光定量PCR仪Flash20和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核酸检测试剂盒构成。仪器内设4个独立检测模块,可分别单独运行,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真正实现样本随到随检。

记者获悉,该国产核酸快检系统有四个特点:易用,无需核酸提取,解放实验人员;快速,1分钟加样,30分钟出结果;高效,独立反应模块,随到随检;便携,体积小巧,降低对场地要求;可应用的场景就更加广泛,比如海关与机场口岸、现场应急检测、医院POCT、急诊与发热门诊、基层卫生机构等。

该系统不仅突破了从核酸提取到逆转录再到PCR反应的极限,临床实验的灵敏度、特异性均≥95%,最低检出限为400 Copies/mL。目前,卡尤迪闪测Flash20核酸快检系统,已在北京疾控中心、武汉同济医院等机构,进行了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比对,完成270多例样本的临床试验,与已上市核酸检测试剂相比:阳性符合率为95.20%,阴性符合率为99.33%,总符合率为97.45%。

记者了解到,卡尤迪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在生物安全及疾控疫控领域深耕10年的国产原研高科技创新企业,尤其擅长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

据悉,卡尤迪医学检验实验室日前已暂停正在进行的部分科研工作,全力投入到抗疫灭毒战役中,并为战胜新冠疫情提供PCR实验室、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P2实验室等场地,荧光定量PCR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等装备。目前实验室已具备新型冠状病毒2万人次/日检测能力,专业检测团队及物流团队随时待命,可为疫情防控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并最快可在接收样本后实现约1小时完成检测并出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