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20年7月学术动态 下(第77期)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4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论文参考

贾文胜《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五大问题浅析》指出专业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愿景构建(办什么样的高职专业才是最佳的选择)、愿景趋同(走好高职专业建设类型发展道路的关键)、资源整合(构建高职专业建设的大生态环境)、治理结构(保障高职专业建设有效推进的基石)、大学文化(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秘密武器)等五个方面入手,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上破解中国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五大问题,探索中国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随着“五位一体”的教评估制度体系建设,以“自我评估为核心”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部分高校已经初具形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独立办学、主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未来 510年,我国高校要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学校发展的各项目标。

石函灵《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异。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民办高校的主要发展目标,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和成功率,也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必需的人才。本研究对于民办高校的专业型人才培养进行探析,通过发展问题、寻求解救方案的过程来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帮助。

 

 

 

前沿观察

青岛首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

孙军

本报讯(记者 孙军)农民种植多少亩粮食、培育多少亩苹果、饲养多少头奶牛都可以作为参评“农田专家”职称的依据。日前,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关于开展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青岛市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首次新型职业农民初级、中级职称评审试点工作启动。

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一批以农业为职业,依靠自身专业技能,从事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加工、物流、农机等农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一直以来,新型职业农民并未纳入职称评价体系当中。 

2019年,根据山东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定在青岛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试点工作。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主要是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的骨干人员,评审范围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及农技推广、农村电商、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等领域,共设置初级、中级两个层级,农艺、畜牧、工程三个专业。

与以往的职称评审不同,此次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对参评人员的学历、论文等均不作要求,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点考查技术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种植多少亩粮食、培育多少亩苹果、饲养多少头奶牛都可以作为评审的依据。通过把这些符合农业、农民特点的业绩成果纳入到评审标准中来,创新评价机制,确保评选出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评审工作将于7月下旬开展,采用个人申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镇(街)党委政府(办)推荐、区(市)农业农村局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审核推荐、青岛市农民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的组织流程。最终评审通过取得农民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及其所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在平台建设、人才奖励评定、项目扶持、人才赋能项目设置等方面予以倾斜。

据介绍,此次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作,使掌握农业专业技术的职业农民正式纳入人才评价范围,是对人才评价工作的新探索、新尝试。通过此次职称评审工作,大批掌握专业技术的“田秀才”“土专家”获评职称,将极大提高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加速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聚集,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行业动态

 

江苏:职教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台

缪志聪

本报讯(记者 缪志聪)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出台《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推进各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力打造职业教育“江苏高地”。

根据《行动计划》,江苏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将坚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保持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加快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行动计划》明确,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并提出多项要求,包括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丰富校企协同育人载体、提高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适配度等。对学生,要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突出培育职业素养和塑造工匠精神,大力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品质。对教师,要健全教师校企双向交流机制,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运行机制,壮大职业院校产业教授队伍。

此外,在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方面,《行动计划》指出要健全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推动“职教高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逐步实现中职学考与“职教高考”接轨;扎实推进书证融通,积极开展1+X证书试点;加强质量监测工作,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探索思考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搭建多元平台加强教师队伍能力建设

曹忠 苏文

    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专职教师王旭与省内众多高校教师一起参加了淡马锡国际基金会—新加坡理工学院国际CDIO教师培训项目。培训共分为3期,每期结束后,由新加坡教师团队选择表现优异的教师进入下一期。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参培的6位教师,凭借优异的表现,全部成为新加坡理工学院国际CDIO资深培训导师。

这仅是学校在教师能力提升方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始终将教师能力提升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组建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外派培训等模式,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的师资团队。

 

组建教师发展中心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2018年10月,一场名为“TOT”的教师培训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新成立的教师发展中心举行。培训会上,四川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中国项目开发中心“管理先锋”首批资深培训师刘苹教授,为参训的教师作了主题为“管理先锋培训师”的专题培训。受训教师通过培训,对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如何有效组织培训等相关内容有了更深理解。  

实际上,自教师发展中心成立后,根据教师职业和专业发展要求,采用“外聘名师+院内优秀教师”培训模式,已组织类似培训数十次,而“TOT”培训就是外聘名师培训的典型。同时,为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教师发展中心还组织教学大赛获奖教师和有CDIO培训经历的教师,针对所有专职教师开展多主题培训。

“我们针对每一场培训均形成了闭合性的调研数据,调研结果显示,培训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对大多数参与者的教学能力有提升作用。”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说。

教师发展中心的首倡者、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陈春发教授认为,教师发展中心是一个培养骨干教师和“火种”教师的孵化器。参与培训的教师,都要积极将自己转换成学生角色,像海绵一样尽可能多地在培训中吸收知识和经验,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教学中,并作为“火种”影响到更多教师,使新的教学模式覆盖全院。

为此,学院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培训的骨干教师,成立了教学试验“尖刀班”,积极开展教师间的传帮带活动。“尖刀班”教师从前置任务、课堂设计、形成性评价等3个维度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试验,同时,中心还会对“尖刀班”教师布置具体任务,并在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课堂实验教学空间设计。

此外,为使培训更高效,教师发展中心还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次培训:对新进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培训,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培训,对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提升及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使用培训,以此促进教师探索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模式。

近年来的数据表明,教师发展中心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教师培训中发挥了核心平台作用,培养了大批骨干教师,他们像“火种”一样传遍全院,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

成立教学研究中心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2019年,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在教师发展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教学研究中心。新成立的教学研究中心秉承“总结、分享、落实、提升”的理念,积极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将提升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和课程质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培育新型教学模式作为培训核心。

教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以教学成果奖为总目标,设立“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新工科建设”“信息化教学建设”六大方向,共同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完善和发展,为教师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提供培训、指导等工作。

“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中,研究中心以提升全院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为目标,组织举办多样的教学研修活动,包括“新教师业务提升”“教师教学大赛”“教学沙龙”等活动。中心建立以来,通过“新教师业务提升”,带领新教师加强教学技能,快速提升业务能力,有效保证课堂质量;通过“教师教学大赛”,以赛促建、以赛提质,促进教师将参与教学竞赛与教学能力提升紧密结合;通过“教学沙龙”,积极开展外部专家和内部教师的教学研讨,使教师了解教育教学发展动态,培育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情怀。

据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研究中心还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例如在“项目案例”模式中,教学过程以项目、任务、问题、案例为核心,以协作讨论的方式完成。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型转向主动参与型,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知识的获取、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中心还积极在校内开展青年教师授课(说课)竞赛、全校公开示范课、青年教师导师制、教师下企业锻炼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升华与转化。如:在广受教师好评的Workshop教学研讨活动中,安排了5名教师进行5—8分钟的示范性教学,教师按平时上课方式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内容讲解,要求充分体现教学特点,其他教师就示范教学进行点评、研讨,最后,大家总结授课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此外,中心还根据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开展与教学相关的课题研究,并最终培育省级、国家级别教学教改项目。

推进“教师访学”项目让人才培训“走出去”

2018年3月,经过申请、考核和选拔,来自电子科大成都学院计算机学院、文理学院等学院的6位教师获得访学资格,成为学校首批国内(外)“教师访学”项目学者。

来自文理学院的教师罗文品作为其中的一员,被派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数学系访学进修。访学期间,罗文品亲身感受了滑铁卢大学的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通过旁听课程、与师生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该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以及在课程设置、授课形式、课程考核、能力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旁听数学系Jordan Hamilton的‘微积分’课程,我发现滑铁卢大学的课程内容与国内并没有太大差别,甚至所讲述的内容还没有国内深入,更像是通识类课程。但授课形式以交流沟通为主,课堂上教授会举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让抽象的数学问题更容易理解,同时,鼓励学生随时提问、随时讨论,进行即时互动交流。在滑铁卢大学的学习和研究,使我开阔了眼界,了解了优秀高校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罗文品说。

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像罗文品这样通过访学带回新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方法的教师还有很多。

商学院教师李逸平,经过选拔后进入了电子科技大学詹恂教授的科研团队访学进修。其间,她学习了导师的科研思路和对科研认真踏实的精神,增强了学术水平,拓展了视野,也学到了很多有效的研究方法。回校后,她将访学期间学到的教学科研方法与自己的教学科研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

计算机学院的李航老师,在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智能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访学过程中,他拓宽了视野与思维,接触到了国际化的学术研究,熟悉了优秀科研团队的组织、管理方法,学习了全球热门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领域的新知识。回校后,他借鉴电子科大的科研经验,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同时,还把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领域的知识,纳入学院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规划。

学校分管科技工作的副院长王晓斌教授表示,根据访学计划,学校未来还将继续选派并资助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访学,重点选派优秀中青年学科骨干,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并结合课题具有实质性合作研究的教师。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项目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近期,电子科大成都学院还启动了全新的PBL导师培训,并制定了覆盖全院教师的培训计划。

建校以来,正是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不断强化与创新,建设了一支业务精湛、教法创新的高素质师资团队。在这支教师队伍的带领下,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青睐。学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在校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知名科技类和创新创业类大赛上获得一等奖和金奖。毕业校友中涌现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巾帼奖”获得者、“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获得者等优秀人物。

     


 

专业参考

黄淮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创新英语智慧课堂 丰富立体化教学

王保宇

    英语智慧课堂集新型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设备于一体,要充分发挥其效用,还需要进一步结合立体化教学手段。近年来,黄淮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积极探索英语智慧课堂与立体化教学的融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课后活动方面的深耕与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授课过程,提高英语教学实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基于英语教学内容创设立体化课前预习

以智慧课堂为基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特点,推送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内容,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院依托较为成熟的智慧课堂基础建设,打破空间限制,在英语课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向学生推送微课、慕课、测评问答及多媒体课件等内容,以督促学生进行相应的预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系统后台、微信交流群等渠道,搜集学生遇到的各种英语学习问题,并针对其中的共性问题和容易影响学生预习效果的问题进行初步解答,给学生的预习提供一定的指引,再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以提高备课效率,进而提高对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和教学针对性。

整合英语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化资源库

当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得到极大普及,促使大量直观、易懂的图文、影音材料成为建设智慧课堂的重要支撑。因此,学院以英语教材内容为蓝本,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积累优势,结合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利用,大力建设课程、阅读、写作、视听说、翻译、语料及试题等相关资源库,重点完善其中语音、视频类资源,并根据当下时事热点、前沿信息等,对资源库进行更新和补充。例如,在讲授网购主题内容时,先给学生播放有启发性、辅助性的视频,再布置以网购为主题的任务,并鼓励学生查阅和观看“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超级星期六”等国外购物节资料,再与我国的“双11”“618”等购物节对比,形成跨文化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创新英语教学模式丰富立体化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是“互联网+教育”与新科技、新教学模式的融合,因此,学院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有效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和资源,力求实现以立体化教学充分发挥智慧课堂的效用。首先,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布置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口头提问、当堂测试等方法,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并根据掌握的综合性数据分析,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特点,聚焦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其次,依托智慧课堂整合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发明主题的内容时,陆续为学生展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被誉为“新四大发明”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发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这些发明产生的背景等。再其次,互动交流是立体化教学的重要体现,因此学院在完成课程中重点、难点的讲授后,侧重于通过师生、生生或人机互动对话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由教师或机器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话,以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和学习自信心。

拓展课后活动落实立体化教学评价

在完成课堂教学后,为进一步巩固和检验教学成果,学院一方面通过终端设备向学生推送板书、课件等材料,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巩固;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此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新生开学时期,通过分组形式给学生布置一项与大学生活相关的任意主题的海报设计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互动和鼓励,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并对其中的优秀作品给予展示,鼓励小组派出代表分享心得;再如,对角色分工较明确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通过模拟实际情境,在实践中掌握英语知识的内涵与应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本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表扬,以树立学生的信心,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成效。

 

 

 

青年成长

补齐心理健康知识短板,弥补情绪教育、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足——给大学生的四个抗疫锦囊

冯晓杭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已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从全球角度看,这场疫情已构成了人类在和平状态下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恐惧、焦虑、无助甚至愤怒等不良情绪随之产生,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各高校先后开展了云课堂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心理热线咨询服务等,面对这次肆虐全球的疫情,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这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重点突出四个方面。

有效的知识信息是心理健康的保障。知识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随着全球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了各种利益相互纠缠、各种思潮相互角力的空间。人们每天会接收到来自各方面不同的信息,当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内外多方舆论在不同的网络空间交汇、碰撞、放大,瞬息万变的公众话题和快速更迭的疫情热点给人们心理造成强烈冲击。错误的信息,会造成人的认知偏差,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获取来自正规渠道、准确权威的信息至关重要。面对纷杂的信息,大学生要学会合理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传递,从而做出迅速而正确判断,这对于保持自身情绪稳定和心态的平和至关重要。在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面前,人类面临更多未知,正因为未知,才会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如担心、焦虑、害怕,甚至恐惧。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要相信科学,站在公正立场,学会去分析和判断已知信息,才能在未知事物面前无所畏惧。

情绪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健康状态,良好、稳定的情绪是抵御病毒的强有力屏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心理抵抗外界压力的能力,有必要开展有效的情绪教育。笔者认为,大学生情绪教育应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学会情绪认知,正确认识情绪。大学生要具备认知和识别当前自身情绪状况的能力,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媒体要树立责任意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在全球人类共同面对疫情时,产生如焦虑、多疑、惶恐不安、恐惧、害怕和愤怒等情绪时应具有的态度,有意识、及时把握自身情绪的发展。

其次,要学会反思情绪,自我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从分析自我的情绪状态、生理状态、身体状态,以及对接收周围外界信息和外界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学会从中发现自我情绪产生的真正诱因。

最后,要学会情绪调节,准确理解和表达自身情绪。准确知觉和理解情绪的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情绪素养,健康的情绪是可以受自我调节与控制的,所以,人们可以进行情绪转移,合理释放,可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积极应对所处的环境,为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新冠疫情是一次难得的生命教育机会。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最大价值。

在疫情发展变化的特殊时期,大学生应学会自我保护,科学防护,也是对自我生命的呵护。在重大疫情的特殊时期,大学生有责任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有责任关爱身边的他人。生命的精神属性,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最聚集的闪光点,当面对困境时,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生命有限,但精神可以永存。当前大学生生存的环境错综复杂,只有不断反思与感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不同属性,才会去追寻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一个健康的灵魂来自其内在的道德。一切外部教育影响最终都要经过受教育者个体心理内部的转化,取得心理上的认同和接受,才能发挥其效应。个体道德内化的过程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在面对重大疫情时,更是考验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最好时机。为战胜此次疫情,中国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很多人牺牲了个人利益,为了国家利益而奋不顾身,才换来取之不易的当前阶段性抗疫成果。作为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困境时,更要学会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在这个过程中,遵守社会规则,积极响应社区、学校和国家号召,这是个体道德行为的体现。同时,疫情在全球蔓延,大学生应具备国际视野,关注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理性看待外部世界,学会道德自律,不断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促使道德行为的养成,为捍卫真理而奋发图强,做一个有强大心理力量的时代新人。新时代中国大学生不仅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更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开拓者,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应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和谐、幸福、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心力。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科技知识

电磁波辐射没有想象那么可怕

身边经常有人会问,微波炉的微波、手机的辐射会不会致癌? 最近,5G的消息更是让网友感叹,5G手机还没用上,5G手机致癌的谣言先来了。

我们担心电磁波会影响身体健康,同时我们的生活又离不开它,且不说电磁波每时每刻都无形地穿过我们的身体,手机信号、微波炉的微波、X光、CT扫描……这些为现代生活提供便利的设施,都依靠电磁波运作。

美国天文学作家鲍勃·伯曼将电磁波的知识,写成一篇篇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科学小品,并集结成《看不见的光》一书,为大家系统地科普了电磁波的发现史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包括日常的可见光,还有绝大多数我们看不见的光,通过波长和频率两个概念认识和区分各种各样的光。

提到电磁波,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辐射”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词,从原子弹爆炸或核泄露事件,到生活中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我们似乎早有耳闻。

其实什么是辐射?多少辐射量算多?大多数人对这类问题还摸不清头脑,不信先看一下这组惊人的对比:“一次全身CT扫描的辐射量通常高于距离核爆中心1.5千米的广岛幸存者承受的辐射量,而与核电站隔街而住一年所遭受的辐射量还不及吃一根香蕉多”。

我们身边就充斥的大量的辐射,除了刚刚提到的香蕉之外,蜡烛有辐射,夜灯和月亮也有辐射,只不过我们不用太过担心,因为这类辐射是完全无害的。

鲍勃提醒大家,我们需要注意的辐射是指一种看不见的微小物质,它不会借助其他物质在空中穿梭,而是以超高的速度从一个点飞到另一个点,并且能穿透活体组织,对动物和人类造成影响。

而辐射既可以是微小的固体粒子也可以是波。长波不会损伤原子,因此,可见光、无线电波,甚至微波都不会破坏基因并导致癌症。

19世纪,人类刚刚学会利用电磁波,而现在电磁波已经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下,电磁波在现代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智能设备、移动通信等方方面面都靠电磁波维系,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受到这些看不见的光影响。

倍受关注的5G手机辐射又如何解释呢?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答,简单来说,手机辐射来自微波,如果我们靠近基站或是身处Wi-Fi热点,那么周遭必定充满了电磁波。然而微波位于电磁波谱的电离辐射之外,能量很低,对身体危害微乎其微,且基本没有致癌的可能性。如果你还不放心的话,可以在手机通话时避免将它紧贴在耳边,以减少大脑接受微波的强度。

紫外线分为三种波长,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和短波紫外线(UVC)。从理论上讲,长波紫外线是能量最弱、波长最长(3200~4000埃)的一种紫外线,它与恶性黑色素瘤有关,但是总的来说它还算安全。短波紫外线波长极短(2000~2800埃),是最强大、最致命的一种紫外线。短波紫外线不仅致癌,还能快速灭菌。而中波紫外线是导致晒伤和各种皮肤癌的罪魁祸首,也是我们的“头号公敌”。

单层玻璃窗能够阻挡从外面照射而来的半数紫外线,标准的双层玻璃窗效果更好,能阻挡紫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