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青年丝路人”刷亮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青春度。他们正在形成“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教研一体、多元实践、开创引领的“知—行—创”模式。
未来已来。“一带一路”新青年正放眼未来,掌握通往未来的钥匙……
“一带一路”与青年的故事:
卡佳:想结识更多的中国朋友
撰文/《丝路瞭望》记者 周 瑾
来自乌克兰的卡佳是在哈尔科夫国立师范大学学中文的。大学时,卡佳的第二外语选择了学习中文,老师们教授的“国学”内容,让她对中国产生了好奇。2011年,她来到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中国通”。
“在乌克兰,人们也很热情,但更多是朋友之间。在中国,即使是面对我这样的陌生人,人们依旧很热情。”卡佳在中国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出门游玩时,遇到的中国人热情地提供了不少帮助,但“缺少进一步的交流”。这让卡佳略感遗憾。
有些腼腆的卡佳很严谨。说话时总试图找到最合适表达自己想法的中文,实在想不起来怎样说,便起身去搜索引擎里查询。“虽然我已经有几个中国好朋友,一起去看音乐剧,一起聚会聊天,但朋友越多越好。”爱交朋友的卡佳想着如何扩大自己的中国朋友圈。
得知卡佳来中国工作,她身边的朋友给了“许多建议”,让她“做点小生意”。目前,卡佳在俄文《中国》杂志担任改稿工作,负责用更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将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俄语地区国家受众。
在中国同事们的鼓励下,卡佳开始用俄语直接撰写稿件,写写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一次,卡佳在公园里发现:临近寒冬,树木根部被刷上了半人多高的白石灰水,还绑了一圈胶条。这个在中国人眼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让卡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按照胶条上印刷的电话打过去,才知道这是一项拥有专利的防虫害技术。于是,卡佳开始了自己的“斜杠人生”,多了一重“记者”的身份。她采访热点人物,报道蚂蚁森林、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与一带一路日本研究中心座谈会等。
乌克兰是中国重要的战略伙伴国之一,两国在2001年建立全面友好合作关系,2011年共同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自2013年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之后不久,乌克兰积极响应中国倡议,双方在2013年12月签署了《中乌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规划(2014-2018年)》,成为较早响应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
“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乌克兰经贸带来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在交通领域,中国在改善乌克兰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的同时,也开辟出从中国抵达欧洲的便捷通道。“一带一路”建设为乌克兰扩大冶金、农业及化工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新的可能,并为乌克兰在航空和造船领域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合作创造了条件。2018年7月,乌克兰专门成了“一带一路”商贸投资促进中心,与乌克兰中国商会一同为中乌跨国合作搭建平台,并力争让乌克兰成为连接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重要桥梁。
一本名为《乌克兰-中国》的小册子,是卡佳了解乌中两国最新贸易合作信息的途径之一。每隔一段时间,卡佳会下载杂志的电子版,仔细地阅读。提及“一带一路”,卡佳最先想到的三个关键词是“谨慎”“机会”“合作”。
“我曾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乌克兰的外交官们讨论,乌克兰应该怎样与中国进行方方面面的合作。”卡佳说。也许随着乌中两国往来的日益便捷与频繁,这座“欧洲粮仓”的魅力会得到更多彰显。
柯修:我要努力成为连接中孟友谊的桥梁
撰文/《丝路瞭望》记者 高雪华
柯修是孟加拉人,1981年出生于库什蒂亚城,2000年高中毕业后通过中国政府奖学金选拔考试来中国留学。他现在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同时兼职翻译,是孟加拉一家出版社的中国代表。
人生的很多选择缘起于一念间。2000年,柯修刚刚高中毕业,正准备报考大学。他的母亲偶然看到了中国招收留学生的信息,恰好有朋友曾在武汉大学留学,于是便鼓励柯修去中国。当年,柯修报名参加了中国政府的奖学金考试,取得笔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考入清华大学。从那时起,柯修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清华大学,柯修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同时他还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拿到了清华大学的本科学位证书,后来又到北京大学深造,相继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学业结束后,柯修留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担任教师,活跃在中孟文化交流和友好交流事业中。
从2000年到中国留学起,柯修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8年,他的家庭和事业都已经扎根中国。作为一名跨国籍、跨文化的学者,柯修深感中孟友好交流的重要,并一直致力于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事业。
在北京大学,柯修教授孟加拉语。他经常接触许多来中国留学的孟加拉和印度等国的留学生,柯修向他们积极介绍中国的文化知识,引导他们了解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积极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倡仪的不断推进,中国与南亚地区国家的联系也越来越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国家的民众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中国。
柯修致力于两国民众间的交流和理解。作为孟加拉出版社的中国代表,他曾促成中国多家出版社与孟加拉国的出版界签署了20余种中国原创图书的版权输出、合作出版,其中有一批中国儿童和文化类书籍是在孟加拉国首次出版。他还组织孟加拉国出版界参加在中国北京举办的“丝路书香”新闻出版业高级研修班,并取得良好效果。他们回国后广泛宣传新中国的面貌、中国人的好客,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柯修还撰写、出版了《伟大中国的教育与留学中国的前途》等多种图书,为孟加拉国青少年来华留学、学习汉语提供指导。另外,他翻译的孟加拉语的中国唐诗曾在孟加拉国著名报纸ProthomAlo以及社交网站上刊发并获得许多读者关注。柯修说:“当今世界,民心相通、共同发展是所有国家人民的共同愿景,我希望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致力于促进中国与孟加拉国民众的交流与理解。”
谈到“一带一路”倡议,柯修认为随着更多国家加入“倡议”,必将推动沿线国家大交流和大繁荣,柯修对此也有深刻的理解:“喜马拉雅山脉两侧孕育着中国文化与印度次大陆文化。自古以来,两大文化之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虽然大多数现代南亚和中国人民对彼此的语言、文化知之甚少,但是近十多年以来,特别是‘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之后,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建设、政治等合作不断提升。这意味着这两个地区的大约30亿人口之间需要更深入的文化交流,以克服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一系列挑战。中国有近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值得孟加拉民众深入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这两大文明有相互取长补短的无限可能。作为在多语言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名孟加拉人、一名热爱语言文化的教师,我认为中孟文化互融对促进中孟两国共同发展意义重大,我要努力成为连接中孟友谊的桥梁。”
萨迪克:追随“一带一路”的哈萨克斯坦记者
撰文/《丝路瞭望》记者 克力奇
34岁的萨迪克·阿克詹诺夫是哈萨克国际通讯社驻京记者站的负责人。2014年9月,作为哈萨克斯坦国家通讯社记者,萨迪克来到中国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目睹并亲历了“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实施的全过程。
萨迪克第一次听说“丝绸之路经济带”正是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随后,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萨迪克回忆起当他刚来到中国时,“一带一路”的概念才刚刚形成,人们热烈讨论和展望着“一带一路”的未来。
在萨迪克看来,如今随着各项具体项目和措施的落地生根,“一带一路”已经成为现代世界最知名的倡议之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现在对“一带一路”倡议越发熟悉,认知度也越高,尤其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当然还有萨迪克的祖国—哈萨克斯坦,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广大欧亚国家发展带来一次突破性的历史机遇。
说到“一带一路”之所以广为接受,萨迪克认为“一带一路”包含了三大关键元素:“互利共赢”“高度联通”(交通、人文、经贸、金融等)以及域内的均衡发展。他认为这些关键因素支撑起“一带一路”不断向前发展。
2014年哈萨克斯坦提出“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旨在推进哈萨克斯坦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一带一路”倡议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在两国领导人和政府的推动下,硕果累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经贸愈加频繁,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以来,中哈贸易发生质的飞跃。其中,以过境哈萨克斯坦的中欧班列为代表的物流行业发展迅猛,为哈萨克斯坦带来丰厚的利润。
此外,近几年中哈人文合作也有新动向。迪玛希已然成为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哈萨克斯坦著名歌手;中哈合拍反应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电影《音乐家》取得预期成效;中国各大高校相继开设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或者哈萨克语专业,汉语现在更是成为哈萨克斯坦青年的首选外语。萨迪克认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可以说是两国政府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框架下逐步完成的。
采访最后,萨迪克告诉记者,2017年5月他很幸运地全程参与报道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受邀参加了此次高峰论坛。萨迪克说,他期待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开幕,并希望看到更多能为中哈两国人民带来福祉的合作项目。
温馨提示:
《丝路瞭望》摆放位置:杂志阅览区
欢迎到馆阅读
学校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安宁职教园区麒麟路15号 邮政编码:650106 联系电话:0871-68870800 传真:0871-68870800
滇公网安备 53018102000069号 滇ICP备12002709号 云教ICP备0911010号 云南网警ICP备案 53018103702004号
Copyright ©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浏览本站时,建议使用浏览器极速模式显示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