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23年3月《职教参考》第108期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11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教学改革

如何有效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对拥有高素质、复合型、能适应数字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为此,笔者所在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工程造价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开展浙江省工程造价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研究与实践,探索省域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新格局。

聚焦“适需+变革”,在焦点与难点上下功夫

首先,瞄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焦点。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能有效协调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发挥中职教育基础性作用,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切实形成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内容,传授符合经济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快速迁移等核心素养,服务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

其次,破解中高职一体化难点堵点。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在浙江省已探索实践多年,但尚存在质量不高、效率较低、机制不畅等问题。为此,学校统筹全省工程造价领域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力量,以目标一致、协同发力取代不同主体、各自为政,破解协而不同之困;以行业指导、真实需求取代经验为主、闭门造车,破解定而不准之困;以标准引领、一体实施取代分层分段、衔接不畅,破解贯而不通之困;以一体设计、体系重构取代重复设置、效率低下,破解散而不全之困;以能力为本、综合评价取代分数至上、单一评价,破解偏而不全之困。

聚焦“转化+标准”,在能力与课程上下功夫

一是能力为本。遵循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发展的成长规律,采用“工作领域—工作模块—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水平”的“五步”逐层推进分析法,实施工程造价职业能力分析,形成工程造价专业六大典型工作领域、13个工作模块、113个职业能力的能力结构。以能力体系为前提,将职业岗位向课程内涵过渡,分析职业能力在课程中的映射点,将职业对能力的要求映射至课程内容及要求,绘就能力课程转化导出图。

二是课程为重。贯通构建五年学制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践课程等。同时,紧紧抓住课程体系这一关键,统筹省域内开设工程造价专业中高职学校的教学现状,统筹中职学段、高职学段培养目标与过程,统一制定工程造价中高职一体贯通培养学制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标准为要。整合全省工程造价领域政校行企资源,组织技术力量,以高质量为导向,系统制定了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标准、师资标准、质量保障等一系列标准体系,涵盖专业人才培养全要求、全过程、全要素。

聚焦“成长+生态”,在育人与育才上下功夫

坚持学生为本,构建“144”育人体系。围绕学生一体化全面成长核心任务,实施定职业方向、定行动能力、定培养方案、定课程标准四大行动。彰显工程造价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的一体性、实践性、连续性、进阶性四大特性。省域工程造价专业一体化系统育人功能更加清晰、课程体系更加优化、组织运行更加高效、相互衔接更加通畅、特色成效更加鲜明。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五大育才新生态。坚持德技并修,强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培养,构建合作育人新生态。坚持一体设计、衔接贯通、系统培养、螺旋递进、作用显著,构建课程改革新生态。组建教师发展成长共同体、构建教师同学共研好机制、实施互挂双聘多元交流好模式、实现校企融合校际融通好协同,形成中高职教师团队教研新生态。坚持统一标准、合作开发、创新形态、共享资源,打造教材资源新生态。以共建、共享、共赢、共发展为理念与路径,创新中高职院校一体化办学治理新生态。

聚焦“协同+共享”,在师资与保障上下功夫

赋能教师成长,组专业研学共同体。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中高职教师的成长是中高职一体化课改实施的有力保障。成立“浙江省工程造价专业教师研学共同体”,开展专业教学、专业建设等交流;通过“走出去挂职,引进来培训”方式,中高职学校每年互派教师挂职交流;开展行业最新技术、行业动态、职业教学成果的介绍和共享。

融合实训基地,设教学资源共享池。在工程造价实训基地建设中,引入多元社会资源,实现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制定专业实训设备的建设标准,完善共建共享实训设备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方法,明确合作院校之间权利和义务;整合实训基地的资源,完善共建共享运行平台,成立共建共享实训设备管理办公室,负责实训设备日常管理、教学、维护等工作。

聚焦“执行+评价”,在成效与质量上下功夫

创新“三教”改革,塑造智慧魅力课堂。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和教学模式的重要支撑。工程造价专业强化深化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新教材以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遵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实际工程项目、真实典型任务、模块为载体,根据工程造价产业动态进行优化。组织教师联合企业专家编写区域特色教材,将岗位能力、工作标准、技术规范等融入课程。组织中高职一体化教研活动,全面“上好一堂混合式教学课程、学好一门MOOC、评好一门标准化课程、组好一门个性化课程”,打造“五活五化”智慧魅力课堂。

关注学生成长,精准全程数字画像。设计开发学生智慧成长社区线上系统,从入学、就学到就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但学生的德育养成、专业学习、实习实践等常规性规范性教育教学数据会被实时录入系统,学生在校园内参加讲座学习、接受各类培训、参加志愿服务等个性化信息行为数据,也会被智慧成长社区系统记录,毕业时生成一份个性化成长档案,构建全面独特的“数字画像”。该系统通过一体化培养路径,实现向中职校延伸,全面跟踪中职生的“五育”表现,为过程评价和升学就业提供参考依据。

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必须因地制宜、按照专业特点、统筹省域学校与专业资源,方能有序高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各阶段、各类型、各层次学校教育的纵向融通,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作者:何辉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消息1

高职高专简历设计技能大赛获奖情况

2022年第三届“软件通杯”云南省高职高专简历设计技能大赛中,云南工程职业学院377名同学参赛,分别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指导老师4位,优秀组织奖1项,最佳人气奖8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居云南省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第一


政策瞭望

教育部:多措并举打好就业指导和贴心帮扶“组合拳”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近日,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持续加强对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关心关爱,多措并举打好就业指导和贴心帮扶“组合拳”,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之路护航。

就业困难帮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的重要内容。据了解,教育系统建立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动高校和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专任教师、辅导员等深度参与。

河南省印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班子推动落实重点群体分院系包干责任制,就业部门加强过程化管理和“一人一档”台账式管理,院系实行分班级责任制,帮扶人按照要求开展“一对一”帮扶。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对重点群体毕业生实行就业“结对帮扶”制度,校领导结对3人,中层干部结对2人,科级干部结对1人,助力重点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中南大学调动本科班导师、研究生导师以及专任教师,齐心协力做好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服务。

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意愿强,但部分毕业生存在求职信心和技能不足、求职经济压力大等困难,教育部、财政部从2021年起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35家培训基地,面向重点毕业生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

此外,聚焦学生实际困难,各地各高校持续提供“有温度”“不断线”的就业关心和帮扶。北京科技大学为求职困难学生发放就业补贴,同时开展“三个一”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至少修改一次简历,进行一次深度谈话,推荐3个以上岗位。武汉理工大学举办“2023年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专场双选会”,截至3月13日,提供岗位信息2.2万余条,4000余名毕业生参加。

当前,教育系统正在推进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并把开展“宏志助航”重点群体帮扶行动作为重点内容。高校正全力做好暖心帮扶各项工作,提供更多岗位对接机会,助力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

(记者叶雨婷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23年3月16日


教育部: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

 

教育部日前印发《教育系统关于新时代学习弘扬雷锋精神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教育系统要坚持把传承雷锋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立足战线特点和优势,坚持知信行统一,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

方案部署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化雷锋精神研究阐释、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力选树宣传先进典型、深入推动学雷锋实践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6项基本任务。

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雷锋活动始终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将学雷锋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焦培培  摘自《新华社 2023年3月5日)


 

消息2  

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国在校生达2.93亿人 专任教师达1880.36万人

 

 

 


课程建设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推出“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大家带好随身物品,有序下车,不要落下东西……”3月18日傍晚6点左右,一辆从杭州返程的红色大巴停靠在越城区体育中心附近,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旅游烹饪系学生黄宇结束了一天的跟团工作,正向客人们作最后的提醒。

“下次,我就可以独立带团了,成为一名兼职导游,还能赚点生活费。”黄宇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他目前还是大一新生,根据课程安排,实习期要从大三开始,没想到大一就有这么好的机会。3月18日,该校共有6名学生带团分别去杭州、金华、上海等周边旅游目的地。

这主要得益于学校推行的“工学交替、识岗实习”课程改革。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旅游市场快速复苏,不少旅行社出现“导游荒”,优秀导游更是“难求”,学校多次接到本地旅游企业的求助。考虑到学校设有旅游专业课,不少学生都具备导游所需的基本专业知识,因此学校顺势构建了“课岗结合”新型教育模式。在绍兴市旅游协会的协调下,与浙江仙人掌海外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签订了紧密型校企实训基地协议。

“主要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与学生正常上课时间不冲突,刚好这段时间旅游企业对人员的需求量比较大。”该项目带队老师张莎告诉记者,本月初征集学生时,旅游管理系25%的学生报了名。学校根据学生平时模拟课堂的表现,选拔了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提供给本地旅游企业。前期,企业会配备资深导游带学生跟团,传授一些具体的实操技巧,比如熟悉各景区的综合环境、购票开票等。

通过周边的一日游跟团,一般3次之后,学生就能独立带团了。浙江仙人掌海外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蒋惠芬说,现在国内短线游订单逐渐增多,公司现有的10多名导游忙不过来,兼职导游也不好找,这批高校提供的学生导游,对公司人手确实是个有效补充,也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旅游烹饪系主任柴林表示,面对旅游业新形势,学校将“工学交替”作为《导游业务》《模拟导游》等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校外教学的延伸,将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让学生得到了锻炼,旅游企业难题也得到了缓解。接下来,学校还将把这一模式向其他旅行社推广,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作者:吴可蒙 摘自《浙江学习平台》  2023年3月20日

全国人大代表杨善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等同于学科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等同于学科教育,要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善竑建议,进一步提高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杨善竑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在大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麻木感”现象,即不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重要,但那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责任,与自身无关。“教师和管理者习惯性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排斥在教育教学生活之外,从而使很多学生发展性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及时关注与满足。”杨善竑表示。

对此,杨善竑呼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等同于学科教育。学校在组织教学、开展活动、考核评价等各项工作中,都应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引导各科教师和学生管理者认同并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积极主动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营造一种“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校园文化氛围。

杨善竑在调研中还发现,当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基本上集中在纠正少数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行为表现上,以解决问题为主,“但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求”。对此,杨善竑表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做到全程参与,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以正向的心理环境创造、情感引导、素养培养为主,“把心理健康课程定位为日常教育教学的一种补充”。

“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所在。”杨善竑还建议,在从事教师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任职之前,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测试的内容和环节,合格后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记者 武文君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3年3月9日

 

 

理论探索 

探索提高职业教育育人水平的有效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职业教育是非常有前途的,因此,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对其进行有效的探索,并力争获得良好的教育结果。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这一切都需要加快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的建设,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价值所在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与经济和社会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是教育,也是经济,更是民生。在国家加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加速推动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实现实体经济的振兴,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塑造国家未来发展的新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致力于高质量、高效率、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生源多样化、教育信息化、办学国际化等诸多实际问题。从国内角度来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走向“普及”,中专学生的来源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怎样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诉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已经变成了现阶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国际上,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结构的变化,我国高质量的生产能力“走出去”的速度越来越快,在产业转型与转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间国际规则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以及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满足其用人需求的本地化人才。

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路径分析

健全思政育人体系

职业教育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以一种颠覆传统的思维方式,赋予他们内驱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首先,我们要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每一个人都具有可塑造性,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成功的潜能,这是高职院校“人生出彩”目标实现的关键认识依据。高职教育应从挖掘高职生的潜力、积极品质入手,激发高职生长久以来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成长潜能,提高高职生的正面心理经验,提高高职生的发展潜力,使高职生从自信心不足中走出来,再一次自我定位,再一次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并重燃自我成长的激情,带着自信与期待去迎接将来的学业。

健全相关制度体系

首先,要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选拔体系,健全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考试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要采取差异化的选拔方法和考试内容,给予学生公平地选择各类教育的权利,改变由于考试、选拔、录取等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各类教育层次不齐的现状,使选择不同类型教育的学生享有同等的发展权。

其次,在高职与本科之间构建一种相互衔接的体系。消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为普高与职高的学生提供一个依据自己的学情,实现合理流转的机会与渠道,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并在理念上相互借鉴。

最后,是探讨实行“长期”学习制度,以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和技能人才。建立中、高职和应用技术类院校的联合研讨体系,促进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实践训练和考核评价的一体化和无缝衔接。建立一批有一定相对优势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优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院,试点开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初等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推进职教质量变革中,教师是“主体”,课堂是“阵地”,若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高职院校要把培育“双师型”师资和打造“专兼”教师队伍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要提升师资队伍的“双师”素养,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次,要推进“两岗一调”和“两校一企”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打开“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旋转门”。此外,人才培养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形式进行创新,与此同时,还要对教材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进行加强,要及时地将工业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等引入到教材中。

改革教学方法是一条出路。高职院校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上,以满足生源多元化的特征,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制定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有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教学制度;二要推进现代资讯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整合,以符合职业规范及实际工作流程为基础,探索模块化教学、专题性教学等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效率为重点,注重培养学员应用所学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员的素质及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针对我国财政、教育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尤其是财政资金投入模式的变革,提出以“东部提质培优、中部提质扩容、西部扩容”为主线,在全国范围内,对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进行全面、系统地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发展。重点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方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构建与制度创新,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在城市试点中,突出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更多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服务,成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的样板。用高地建设的方式,来激发并保护省、市、校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速形成中央和地方改革同向同行、信号不减,各地因地制宜、比学赶超的工作格局。

高职院校作为最基层单位,其办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近几年,国家先后开展了“示范(骨干)校”“优质校”“双高计划”等工程,建设了一批世界上最好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并在扶优扶强、示范引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坚持过去的做法,从校舍、专业建设等角度,全面提高中职院校的办学水平,筛选出一批优秀的中职院校、优秀的专业,提高教育的吸引力,促进职普比例基本持平,在全国“双高计划”的基础上,选择一批省级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的培育与训练基地,建设“技术与技能创新平台”,为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立足中国,融通中外”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必须要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范围,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再提升的方式,来加速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急需的人才。一方面,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文+职技”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同时,探讨师生间的交流、研修等合作方式,引入并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实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发挥出信息技术价值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的进步也在快速地改变着劳动市场的需求。因此,要牢牢掌握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相关的核心技术,是职业院校毕业生未来立足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高专的学生具有潜在的优势,其学习特征是: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因此,关于课程的内容,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倾向于编程技术类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特色,以主动的技术传承代替被动的知识灌输,以先进的技术优势激发潜能,以技能表现评价代替纸笔测验。

在人才的培育上,高职高专应以“三教”为切入点,强化产教结合,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学生的知识特征和性格特征为基础,展开一系列的职业体验、责任规范、模拟、实践操作等学习活动。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从提高“双师”素质,强化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质等方面,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走向“技能型”乃至“管理型”人才的多样化发展道路。

提高职高人才福利待遇

一种教育形式,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决于其学历学位、职业资格、个人待遇和社会地位。因此,从教育制度的内部变革来看,应该迅速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和培养的制度,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来看,对高职院校中的学历、学位、专业资格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是,除了教育界之外,还需相关的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对技术人才的人事、福利等方面作出全面的规划,尤其要建立技术人才的分级晋升的制度,并率先为高科技人才赋能,要提高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改善科技人员的薪酬福利,营造一个人人都尊敬科技人员的良好氛围。各地政府、各类院校在贯彻中央精神时,不仅要争取项目、投入资源,更重要的是不能忘了,职业教育的起点是职校学生,要让职校学生在政策红利的照耀下,有一种深刻的获得感。

提高教学评价质量

在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中,评估作为指导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和“最硬一仗”,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高职教育评估体系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发现:一是评估主体多元化,已初步形成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共同组成的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另一方面,考核的内容也越来越有针对性,“德、技、产、教、学、训”,都成了高职教育考核的重点。

综上所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殷切期望,有赖于各高校的积极参与。在推动机制方面,建立“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保障,学校自主实施”的工作机制,夯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分工。还要强化督查和督导力度,把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当作是督查对象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各个地区的执行成效当作是选择国家新一轮重大改革试点项目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将会越来越健全,它的类别特点会越来越明显,它的发展根基会越来越牢固,它的办学动力会越来越强,它会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有活力,它会为我们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我们的中国梦,提供一批有能力的技术人才。

(来源:光明网  作者:楼天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科普知识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月球?

 

月球是一个神秘的天体,它的每一粒土壤、每一块岩石、每一道山谷都隐藏着未知的秘密,驱使着人类不断探索。

月球像是一面镜子

由于持续的板块运动和火山活动,地球上很多早期地质记录都被后期活动“抹掉”了。而月球很早就停止了地质活动,因而保留了很多早期记录。我们通过研究月球的历史,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地球的历史。如果不是月球,我们不会知道今天的地球是原始地球遭受忒伊亚撞击之后形成的;如果不是月球,我们不会知道地球早期可能也存在过岩浆海洋;如果不是月球,我们不会知道地球也曾经遭受过如此多的撞击。

人类走向深空的前哨站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走向深空的前哨站。目前,人类已经掌握月球采样返回技术,下一步就需要根据月球的资源、能源及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建立月球基地。月球基地的建立将为人类探索更远深空提供一个落脚点,为过往的航天器进行检修和补充燃料,为人类未来移民月球作准备。因此,月球成为各国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

  天文观测和研究平台

  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层,所以不会对光线和电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产生干扰,天文观测时不会受到大气抖动的影响,同等规模的望远镜拍到的图像清晰度会优于地球。另外,月球无风无雨,地质构造极其稳定,月震释放的能量仅相当于地震的一亿分之一,这种环境为建造高精度天文观测台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此外,月球表面重力只及地球表面重力的1/6,这样的环境有利于进行一些科学实验,会显著推动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作者:卉青)



热点资讯

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如何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教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之一。其中,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劳动人才,往往是支撑乡村发展极为重要的人才源头,其培养的学生正是未来扎根乡村的主力军。

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今天,刊发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几位代表委员关于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如何作为的观点和建议,算是破题。今后,我们将持续关注和报道。

在动身去北京开全国两会之前,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系教授邱宁宏专门在自己带过的两个班里进行了统计。

一个班是园艺技术专业,共43人,毕业14年,仍有28人在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另一个班是2013年毕业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共28人,目前有14人在从事农业农村工作。

“他们当中,有的考了农技员,扎根基层;有的成长为所任职企业的管理骨干或技术骨干;有的自主创业,开办了自己的农业公司。”邱宁宏说。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职业学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乡村治理人才,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从事职业教育28年,邱宁宏认为,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我和我的团队既是这些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推动这些发展变化的奋斗者、实践者。我们学校的发展变化,是贵州乃至全国职教跨越发展的缩影。”她说。

邱宁宏注意到,自2016年以来,贵州省职业院校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到“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再到“技能贵州”行动计划,一步一个台阶,都在推动着当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邹联克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着眼乡村教育,“职业教育”是关键。

他提到,应当推动农村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调整,统筹农村职业教育治理,建设完善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管理目标,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此外,也要根据当地种植、养殖、农机、文创等产业的发展需求,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继教一体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要加强村、镇两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布局调整,尽可能满足农民群体就近培训、现场教学的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邹联克说。

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等联合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其中提到,要“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脱贫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要注重对准备外出就业青年农民工的职业指导和培训工作,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促进其职业技能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佛山市顺德区总支委员、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罗丹对于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话题,也有过许多思考。

她认为,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人才培养链、科技推广链、农业产业链精准对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动力变革和质量提升。

“除了赋能产业发展之外,职业教育也对农村的乡土文化建设有着极大助力。”罗丹告诉记者,职业教育首先能派上用场的地方,就是在农村产业振兴这方面,职业教育能够“积极推动”,比如农村电商、技术下乡等。例如,顺德当地的园林花卉产业、鳗鱼养殖产业,都离不开职业院校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输出。

但罗丹也认为,乡土社会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正在面临着人口流失、文化萎缩等许多问题,乡村振兴不能忽略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她认为,职业教育可以切实担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目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立了“顺德粤剧曲艺学院”“顺德咏春拳(武术)学院”“顺德厨师学院”等特色教育基地,成为推广乡土文化的范例。

“非遗传承、老手艺这些东西,还有乡土建筑文化、景观文化、活动文化等,都需要有人去保护、完善,并讲述相应的故事,这些方面职业教育大有作为。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研学旅游路线,针对游客讲述乡土故事;可以设计家长课堂、各种文化活动等,针对新市民讲述乡土故事,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形成文化认同;还可以针对海外乡亲讲述乡土故事,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变与不变,增强他们的认同感。”罗丹说。

她提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许多毕业生,也已经扎根乡村,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为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每年为每个县(市)培育10名左右“头雁”,全国每年培育约两万名,最终形成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人才“雁阵”。

在全国各地培养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过程中,包括云南开放大学、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等职业教育相关院校发挥了极大作用。

邱宁宏也专门提到自己的一名学生,在校时就是学生会主席,去年还获得了“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的称号。目睹自己的学生“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邱宁宏感到由衷的自豪。

但邱宁宏也坦承,目前,根据她了解到的情况,涉农专业毕业生真正扎根乡村、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人,近年来“比例有所下降”,专业对口率下降得更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她的思考,邱宁宏计划,在后续的履职中加强调研,梳理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为职业教育“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发布时间:2023-03-27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23年03月27日06版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

介绍推动职普协调发展有关情况节选

 

3月23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3月23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林宇副司长介绍推动职普协调发展有关情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一体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建设,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方法。去年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我们坚持立足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从结构质量看,我们不断推进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普职协调发展。高中阶段,全国目前有中等职业学校9752所(含技工学校),2022年招生650.69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40.71%;在校生1784.6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9.67%;高等教育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含职业本科)1521所,2022年招生546.61万人(不含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54.29万人),连续4年超过普通本科招生规模。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都在于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培养质量和适应性,进而提升吸引力和社会形象,丰富国家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从学生发展看,我们坚持拓宽职业学校学生发展通道。根据产业升级调整需要和社会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升规律,逐步引导中等职业教育在坚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中高职贯通、中高本衔接、完善职教高考等,为有意愿够条件的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升学发展路径。去年,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专科)和本科继续学习。同样,高职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现在每年也有接近1/5的学生实现升学深造。

从职普融通看,我们推进职业教育与各学段普通教育渗透融合,推动两类教育在各成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沟通衔接、融通发展。这一点上,各地成功的做法很多。例如:有的地方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专业优势,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技能报国、技能成才的理念;有的地方在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融通方面,推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鼓励学生在规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的地方在高等教育阶段职普融通方面,支持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联合办学、贯通培养,努力为每一个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职普协调发展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拓宽学生成才路径的迫切需要。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完善职业教育自身纵向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的教育体系和机制建设,不断推进职普协调发展,打破职业教育的内循环和职教学生的固化身份,推动形成职普深度融通、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的良好生态,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成才,助力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师生园地

民办学校,与困难共舞

     --单招回来的感触

 

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招生是民办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着一所民办学校的生存与发展。5天的昭通彝良牛街镇单招时光令人难忘,点点滴滴发人深思。中学的师生们对民办学校的认识不是无知,而是误解和偏见,这种误解和偏见真叫人郁闷,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民办学校遭遇的“艰难和疼痛”。民办学校办学真是与困难共舞。

首先,缺钱。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应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行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为民办学校的创办者都有这样的认同,民办学校不缺动力,不缺热情,不缺努力,但最缺的则是钱。国家支持性政策少,享受不到应有的国家资金政策支持,如公用经费等。

其次,社会认可难。不管有多少孩子的教育是在民办学校完成的,有多少创新成果产生自民办学校,有多少家长择校的痛点是民办学校解决的。然而,社会总是在不经意间对民办教育怀有偏见,民办学校的空间一直被挤压,有苦难言。

第三,“活着”难。据我观察,今天依然“活着”的民办学校,其发展已越发艰难。他们通常缺资金,办学条件薄弱,招聘教师越来越难,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优秀教师,转眼就会远走高飞。还有,民办学校在遭遇一些危机事件或校内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食物中毒事件和各种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等,这将是灾难性的。

第四,与无底线的竞争对手共处难。竞争是民办教育发展生态的一部分。适度的竞争可以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但滑入恶性竞争,尤其是处于同一地方的民办学校,缺乏规则的竞争,出现挖墙脚,抹黑对方,相互伤害。

第五,各种规定实施难。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章第三十四条明白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以及参与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益。”但实施起来还有待时日。

总之,民办学校每一位创办者都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方能赢得从容。他们就是不断过关的人,并且过的都是“难关”。民办学校不易,“活着的迫切”使他们不得不匍匐前行。民办学校没有避风港,他们也从来不需要避风港,民办学校人要敢于站在风口浪尖,要乐于百舸争流,追逐潮涨潮落,与困难共舞,方能赢得晴天。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图书馆  李国兰)

 

最近的感触

                                                                                                          

亲情,是一个感性的话题。每个人对于亲情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和体会,看完《奇葩说》讨论亲情的那期节目,感触很深,忍不住有话想说。

节目里有不同于他人的角度和思路,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立的,但同时又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只有将这些观点放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我想,虽然每个人对于亲情的看法不同,但是感动都是一样的。

有句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父母,父母们都在无私的付出,在他们的心里,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对于那些家庭状况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富裕的家庭来说,他们可以自己省衣节食,却不忍心苛扣孩子吃的穿的,甚至会花费更多,给孩子们报补习班,包括兴趣培养父母们拼命,为的,就是希望我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希望我们可以不再像他们那样辛苦。  

可是我们呢?长大以后,开始抱怨父母,觉得他们不够理解我们,觉得他们观念太过保守,觉得他们与时代脱轨落后了,觉得他们与我们有太深的代沟,宁愿自己待着,也不愿去花时间和他们沟通交流想想内心是有惭愧的父母的爱是多么的宝贵,他们养育我们长大,给予我们庇护,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学会关爱父母,学会更好的与父母相处,并带着这份爱勇往直前!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21级护理4班 陈冉冉)  



师生风采

扎根职校30年,为办好职业教育鼓与呼

 

眼下正值开学季,各大高校迎来忙碌的新学期和准备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红军比以往更加忙碌了。一方面他要对新学期的各项教学计划进行最后的调整,保证新学期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他正抓紧时间修改完善提交全国两会的建议,认真准备发言材料。

作为一名扎根职教领域3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王红军始终坚持立足岗位,在专业领域里不断深耕,发挥专业所长,将目光聚焦于职业教育发展上。在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提交建议20余件,其中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达14件,主要涉及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本科的高质量发展、校企合作长学制培养大国工匠等,这些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积极回复和认真落实。

作为连任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年,王红军依然不改初心,持续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

王红军认为,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实际、经营和服务的教育,是与经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培养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职业院校在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情况下,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更好对接企业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更好履职,王红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深入企业一线调研,探析企业招工难、用工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将来自企业一线的心声带到全国两会上。与此同时,通过详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王红军积极思考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助力学生从“学位”到“岗位”一步到位。

 

“代表履职与本职工作是不冲突的,应当是相互促进的。”在王红军看来,在基层调研,倾听民声,可以收集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办好职业教育鼓与呼,同时也促使自己深入思考,更好调整自身的实际工作。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对于再次当选,王红军深感责任重大,“我将把立足工作岗位、倾听师生心声作为履职之基,把关注职业教育作为职责所系,把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使命所在,切实反映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人民群众的意愿,积极建言献策,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王红军说,下一步,他仍将坚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持续聚焦职业教育与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更多合理可行的建议,更好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

做未来工匠领路人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王红军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事,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让他对职业教育有着深刻的见解,也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在日常工作中,他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希望自己可以做未来工匠领路人。

正是源于这份热爱和坚持,他才能全面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并提出多项高质量建议。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他始终立足本职岗位,注意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将本职工作与代表履职有机结合,让二者相辅相成。他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其履职成果为推动相关政策出台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他的心中,为职业教育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履好职、尽好责,是自己的荣耀,更是自己的使命。

(发布时间:2023-02-22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2023年02月22日 03版)

 

六位“技能高手”谈成长成才故事 

 

本报讯 (记者李丹青)日前,人社部举办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视频报告活动,邀请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代表马小光、史昆,和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获奖选手代表杨书明、姜昊、姜雨荷、马宏达讲述技能成才故事,激励和带动更多劳动者尊重劳动、热爱技能。

史昆来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青海油田。身为采油工的他,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坚守了28年。他从“采油小白”起步,白天跑现场,晚上查资料,为作业区井站手绘了百余张流程图,成为流程工艺设计的行家里手;为搜集极端天气下的生产数据,他裹着棉衣,打着手电,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一口井一口井地巡检、记录,后来总结提炼的“一井一法、一井一策”管理法在全油田得到了推广。

今年20岁的姜雨荷,荣获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实现了我国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初中毕业后,她踏上了打工之路。因为缺乏知识和技能,枯燥的打工生活让她一度开始怀疑人生。她开始重返校园,用技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人说过:“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姜雨荷粗略一算,备赛这几年她的训练时间累积超过14000小时,不知不觉中,她说自己把“一万小时定律”从概念变成了现实。

人社部表示,要着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引导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引导企业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进一步落实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畅通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晋升途径,提高技能人才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技能人才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待遇、社会上有地位、工作上有保障、生活上有关爱。

   (发布时间:2023-03-27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2023年03月27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