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23年4月《职教参考》第109期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8日 | 
阅读: | 
作者:职教参考 | 
[ ] | 

教学改革

五育并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郑州铁路职院深化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建设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五育并举,深化融合育人,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德育为先

培育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五育融合,德育为先。学院坚持以德铸魂,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院开发了师生全员参与的“联合开发保融入、联合备课保贯通、联合培训保效果”的“三联合三保证”教学模式,构建以思政金课为主体、课程思政全覆盖的教学体系,形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创新团队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校内课堂与社会课堂相融相通。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构建在校学生“全覆盖”、培养过程“全链条”、实践内容“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项目融入教育教学,以实践体验涵养家国情怀。“城轨车辆海外实习团队”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远赴麦加参与地铁车辆维保项目,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

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同频共振。学院不断深化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围绕“家国情、铁路魂、工匠心、复兴梦”的校园核心文化理念,开展青春寻访、工匠大师引领等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的同步发展。

智育为重

锤炼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智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其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学院聚焦育训结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锤炼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育训结合。学院加速现代学徒制推广,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30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组建订单班,加强铁路局职工培训和“2+1”定向培养,建立学校、院部、教研室的三级校企对接教育培养机制,实现“没毕业就签约、一毕业就上岗”。

产教融合。学院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实体化职教集团建设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产学研转创”产教融合生态圈,做到专业对接产业需求、课堂搬到生产车间,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共育。

科教融汇。学院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大赛引领、课程覆盖、平台赋能、项目驱动”四位一体的科教融汇育人体系,在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赛事中捷报频传。

体育为基

养成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

体育是教育的基石,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程。学院通过“思政融入、体岗结合、学练一体”三维并进,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养成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思政融入。学院充分挖掘体育的思政育人元素,创建体育课程思政案例库,做到“一课一例”“一课多例”,用体育案例将爱国、团结、合作、勇敢、担当、责任、奉献等精神品质融入体育课程,使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和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体岗结合。学院基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以“体岗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对接学生从业岗位体能素养要求及终身发展需要,从“岗位职业体能提升、职业情绪与心理管控、职业病防治能力、职业团队合作”四个维度,重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条件、开发教学项目,促进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精准学习、熟练掌握、综合运用、靶向提高。

学练一体。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坚持学练赛一体化,全面实施“校园跑计划”和“校园亮灯计划”,开展早晚课外体育活动,创造性开展寒暑假体育通讯赛,充分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促使体育活动“长流水、不断线”。

美育为要

塑造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

美育是提高审美能力、塑造人的心灵、培育高尚情操的精神教育。学院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艺术活动、开展志愿服务,促进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受到“美”的教育。

创新教学模式。贯穿“基础知识+体验实践”两条主线,构建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空中课堂、社会课堂“四堂联动”的教学模式,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和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丰富艺术活动。学院按照“校级活动品牌化、社团活动特色化、班级活动大众化”的原则,组织开展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文艺晚会、摄影展、装饰画展、包装设计展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将艺术课堂与艺术活动紧密衔接,增强文化氛围的影响与熏陶。

开展志愿服务。学院建立20余个校外服务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和普及活动、组织文艺下乡演出、开展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等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艺术专长,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接受美育熏陶、激发社会担当。

劳育为本

涵养核心价值和工匠精神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院立足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创设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健全劳动教育机制,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创设劳育课程。把劳动教育列入公共必修科目,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化系统化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同其他各种教育的深度融合,做到“理论指导下劳动,劳动实践中成长”。

丰富劳育形式。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专业,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大比武,通过“课程教育+劳动”“生产实践+劳动”“互联网+劳动”,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健全劳育机制。建立“劳动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养成—价值观的培育”三级衔接递进的劳动教育机制,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健康成长。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4月11日06版 作者:王传礼 马玉霞,单位系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消息1

图书馆4.23读书日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全民阅读,传递阅读之美,弘扬阅读精神,点燃阅读激情,建设书香校园。4月23日,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开展了“4.23世界读书日”活动。活动在图书馆举行,由教务处图书馆组织,阅行读书会、兰亭书画协会、民族协会、乒乓球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师生参与了“读书日”活动联谊。活动中,有唱歌、跳舞、朗诵等节目表演,期间还穿插了诗词有奖竞猜,内容丰富多彩。

活动在“读书,从我开始,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的共识中圆满结束。

 

 

 

政策瞭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

《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答记者问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改革方案》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及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高低,首先体现在学科专业的结构和质量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强调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进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频度足够高的专业结构改革。
    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进入了普及化深入发展的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必须推动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开展有组织培养、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面向普及化背景下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要求,把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与培养一流人才方阵、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结合落实国务院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从学科专业体系改革进一步落到完善学科专业设置管理机制上,研制了《改革方案》。
    2.当前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着力点是什么?
    答: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必须统筹结构和质量,从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举措等方面推进创新。一要强化分类发展办学理念。紧扣少数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布局时缺乏科学审慎规划、片面追求“大而全”,热衷于设置投入少、容易开办的专业等问题,引导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二要优化上下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落实国家调控、省级统筹、高校自律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和对新设学科专业的评估检查。三要推动人才供需动态平衡。将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起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3.《改革方案》在总体思路原则上是如何考虑的?

答:《改革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强调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服务国家发展,强调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二是突出优势特色,强调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和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强调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协同联动,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4.《改革方案》提出了哪些工作目标?
    答:《改革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的相对量化的近期目标和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
    近期目标上,重点围绕形成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实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
    远景目标上,通过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力支撑建设一流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5.《改革方案》提出哪些具体举措?
    答:《改革方案》聚焦人才培养,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三大主体,围绕学校层面怎么规划设置、省级层面怎么统筹管理、国家层面怎么宏观调控,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改革措施。
    一是改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建设工作。《改革方案》提出了8条任务措施,明确要求高校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自评,健全年度报告制度等。

二是强化省级学科专业建设统筹和管理。《改革方案》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等3条任务措施。明确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综合应用规划、资源配置等措施,落实新设学科专业检查机制,及时公布本地优先发展和暂缓发展的学科专业名单,促进所属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明确省级有关行业部门要适时发布区域重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

三是优化学科专业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改革方案》提出了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强化示范引领、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一校一案”狠抓落实等8条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定期编制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修订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探索建立专业预调整制度等。明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及有关行业部门要建立人才需求数据库,将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起来。
    来源:教育部  2023年4月4日 责任编辑:黄琴

 

 


课程建设

西安交大研究生实践选修课陆续“上新”

烘焙陶艺等劳动技能成“爆款”课程


    西安交大全面启动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劳动教育环节,将体美劳教育纳入研究生新生培养体系。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在全校各校区已“上新”厨艺烹饪、缝纫收纳、绿植养护、水电维修、急救常识、花菜种植、手工陶艺等劳动技能实践选修课,课程一经推出,便成了“爆款”课程。
    制作人生中第一个蛋糕
    “刚进教学区,我们就被桌上的制作台、工具和食材吸引了,第一次看到这么齐全的烘焙制作工具,我心中浮现两个字:专业!”西安交大未来技术学院的唐智亿同学参加了创新港管理服务中心开设的蛋糕制作劳育课,在餐饮老师的指导下,全过程制作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蛋糕。她说,在把劳育课成品带回宿舍与大家分享时,满满的骄傲与幸福。
    记者了解到,西安交大后勤保障部创新港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为本学期的劳育课程精心规划,还设计了烘焙裱花、菜品烹饪、面食制作、雕花艺术4类烹饪技能课程与卫生清洁课程,并将按照每月开展一类课程,每类课程开设4节的频次依次推出。
    体会到绿化养护的辛劳和不易
    西安交大还在各校区开设绿化养育、蔬菜种植课程。参与课程的西安交大航天航空学院杨诗悦同学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接触植物修剪,也是第一次尝试使用除草机。如果不是此次参与具体劳动,很难体会到原来园林修剪的工具设计是如此精妙。通过劳作自己也深深体会到了绿化工作者的辛劳与不易,看到美丽的校园环境也会更加有感触和悉心爱护。
    兴庆校区的蔬菜种植劳育课今年扩充了种植品种,安排了黄瓜、西红柿等可食用瓜果种植以及开花花卉的盆栽。
    陶艺课体会手工劳作的乐趣
    在以“匠心陶趣 器物承新”为授课主题的手工陶艺课上,同学们动手制作了形态各异的陶瓷小碟,成品经过烧制还可盛装食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陶誉丹同学说:“通过此次陶艺课,我对陶艺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会了基本的制陶技巧,体会了手工劳作的乐趣,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放松身心,增进了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配合。”
    西安交大将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优化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通过劳动教育,让学子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增强诚实劳动意识与精神,培养动手能力和劳动素养,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摘自:2023年4月8日三秦网  作者:张彦刚

 


           

全国1000所学校将试点急救教育 

鼓励高校开设急救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教育部日前启动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拟遴选1000所学校作为试点单位,推动在校园内配备急救设施设备,加强教职工、学生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探索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完善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
    教育部明确,试点学校要将急救教育融入课堂教育、课外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军训、急救日等重要节点为契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种教育形式并存的学校急救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率。
    试点学校要按照有关学校卫生工作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等,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鼓励高校开设应急救护相关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23年4月10日记者马力)

 

 

 

理论探索 

增强适应性,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指职业院校要瞄准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教融汇,拓展人才红利,促进共同富裕。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是支撑职业教育深层次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溯源: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逻辑起点

新职业教育法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作为类型教育之一的职业教育需要认识变化、应对变化、寻求变化,进一步提高前瞻性,把增强适应性作为改革的切入点。

首先是经济状态与产业体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由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要素协调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过程中,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强大推动力,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对人力资本提出更高要求。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是职业教育赋予未来发展无限可能的关键所在,也是乘势而上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

其次是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与期盼。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人皆可出彩的教育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侧水平,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人民群众对于职业教育的满意度,实现适应能力再造,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和需求所在。

再其次是建设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的要求。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夯实类型教育地位,优化教育结构,畅通人才培养路径,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实现高等学校多样化发展,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筑本: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主体构成

体系建设是根本,破解制度困境是增强适应性的重要抓手。建设由中职教育、专科高职教育、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体系组成的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切实推进落实“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从而满足技术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和类型教育发展的需要。

院校发展是平台,职业院校是增强适应性的基本载体。当前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职业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基本单位,是政府、产业、行业、企业、教育资源整合的载体,是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人才的基础平台。

教师适应是根基,教师队伍是增强适应性的重要保障。职教教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是校企合作能否走得长远和有效的重要因素,是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资源的主要力量。

学生发展是目的,培养高水平、知识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增强适应性的主要目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技术、胜任工作岗位,还要参与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进步,更要培育工匠精神,培养独立、自信、负责任的人格,使其能够适应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变化。

强基: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发展对策

在需求结合中增强适应性。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职责。必须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将职业教育纳入宏观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根据区域、产业、学校定位,将着力点转移到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以及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领域和方向,培养和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在资源整合中增强适应性。实现教育资源的重组与重构,构建数字教育新生态,提高在解决不平衡矛盾过程中的适应性。服务数字化新兴重点领域,研究未来产业与行业发展,研究未来人才与技术需求,以此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职业教育生态建设。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跟踪前沿技术,研判人才需求,完善专业标准,开展教学改革,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在产教融合中增强适应性。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理实融合、技术与文化融合、数字化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实现人才培养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准入标准、企业用人标准有效结合、互通共用。

在国际合作中增强适应性。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进一步做实“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等项目,联合境外相关院校、企业,开发符合当地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源,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海外发展的中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共同体。

职业教育要主动应变局、破困局、开新局,用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回应发展需要、人民需要、社会需要、国家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促进就业、服务社会、引领企业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4月18日06版 作者贺星岳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聪敏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办副研究员)

 

 

 

科普知识

食物冷了才能放冰箱?

 

关于这一点,一直以来是有争议的。但我们从食品卫生的角度来说,还是建议无论食物是热的还是凉的都应该及时放冰箱冷藏。

因为正常的室温,其实是给细菌创造了繁殖的好条件,特别是天气比较热的时候,把食物晾凉这个过程可能会让其中的细菌量翻倍!至于所谓的增加冰箱负担,现在的冰箱制冷效率大大提升,虽然热菜放冰箱会稍微增加冰箱负担,也会多耗一点点电,但都在冰箱的正常运行范围内。如果当天有剩菜剩饭,应该及时密封然后放进冷藏室保存,以后拿出来一定彻底加热了再吃。

另外有些食物也不适合放入冰箱储存,会加速变质,或者影响口感等等。主要包括:

1.某些热带水果:香蕉、芒果、木瓜等。

2.某些蔬菜:黄瓜、青椒等。

3.药材类:人参、鹿茸、天麻、党参等。

4.零食类:糖果、饼干、巧克力、蜂蜜等。

5.其他:茶叶、奶粉、咖啡等。

 

 

 

热点资讯

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三重挑战

 

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经费投入保障不足、学生发展需求多样化难以满足、教师能力不适应数字化转型三重挑战。

报告指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增加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但经费不足仍是困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教育经费结构不协调。2020年职业教育在校生2976.98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9.44%和高等教育的44.4%。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53013亿元,其中中职2871亿元,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4.08%;高职专科2758亿元,占高等教育19.7%。二是中职与普通高中经费投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自2007年以来,中职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增长3.49倍,低于普通高中4.3倍的增长幅度。三是高职生均拨款水平存在“不增反降”现象。2021年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未达到12000元水平的省份占比12.5%;与2020年相比,部分省份生均拨款水平“不增反降”。

报告显示,学生多样化发展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导向对中职教育的挑战。中职教育需要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径,实现服务个体成长和经济社会需要的有机融合。二是高职生源结构多样性对教育教学适应性的挑战。高职扩招使学生群体多元、需求多样,如何有针对性地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有效教学,需要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系统化变革。三是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挑战。企业“招工难”“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困境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统筹处理好两个需求,营造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氛围,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报告指出,面对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上存在着不适应。一是教师专业能力不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教师作为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人才的培养者,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二是教师教学能力不适应教学形态的变化,部分教师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还停留在作为辅助手段的层面。三是学生多途径获取知识的现状给教师自身能力带来挑战。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4月18日05版

 

 

 

2023年“职教国培”示范项目启动

 

本报讯(记者 张欣)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样板和标杆,4月13日,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专题研修班暨2023年“职教国培”示范项目开班活动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嘉毅出席并讲话。

为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布局,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2022年,教育部确定并公布了170家由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优质本科院校、高水平职业院校牵头,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等参与的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包括中央部门所属高校38所、普通本科院校24所、高职院校108所(含“双高”院校84所),共同探索建立高校引领、职校示范、企业助力的职教教师培训新机制,发挥培训共同体整合校企优质资源,促进成员单位优势互补,提升合作育人水平的优势。其中,重点围绕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医药卫生等国家急需、紧缺专业领域,确定了21家基地承担2023年“职教国培”示范项目,为各级教师、校长培训基地和教师发展中心打造培训样板。

活动围绕共同体协作机制、资源建设与管理、项目过程管理及质量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了培训工作的典型经验做法,并对推进2023年“职教国培”示范项目进行了部署。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强大的学科实力和雄厚的师资队伍、职校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和改革建设成果、企业独具的技术创新优势和产教融合资源,为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新路径。通过构建多主体协同培训机制,加强示范项目管理体制建设,搭建示范项目的梯次体系,以示范项目助推职教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4月15日02版

 

 

 

师生园地

职校教师的“自信与自强”

 

当下,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职校教师深切感受到当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同感较低。

在这种大背景下,职校教师要首先建立自信。

首先要有类型自信。职业教育不是“低人一等”的教育,“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不同”不只是一句空话,需要人人去维系。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结束了长久以来职业教育的“层次”与“类别”之争,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从法律地位上予以确立。

其次要有育人自信。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内在关联,我国目前“普职分流”政策主要是“以分数论英雄”,多数地区中职招生分数低于普通高中,难免给人造成职业教育是“淘汰教育”的印象。社会上普遍对职校学生持质疑态度,职校师生间的信任危机也普遍存在。其实,职校教师无论做“双师型”教师,还是承担学生管理服务工作,都要比普通教育工作者面对更难、更复杂的情况。但是,职校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利好政策的频出,职校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从情感上主动接纳学生的不完美,认可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可塑性,从而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也才有可能从教师职业中体验到乐趣与幸福。

此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还要建立工业文化自信。由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于清末民初“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之时,中国知识分子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救国”达到社会改造的目的,着眼点在实现“救亡图存”的政治理想,缺少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由此导致了职业教育的文化土壤——工业文化的先天不足。但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这一情况已得到改善,职校教师是可以感受到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的,工业发展自信中需要加上工业文化自信,坚信工业文化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变革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影响,并且必将在未来现代化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职业教育大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职校教师要具备“知困,然后能自强”的信念和决心。

一是专业化能力的自强。专业化能力自强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底气,可以说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职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直被赋予“双师型”的职业内涵,既要具备“师者精神”,又要兼具“工匠精神”。可以说,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期待很高,然而社会认同感并不高。但是,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自强可从三方面具体理解:从专业理论角度,是夯实自己所传授职业领域或职业群的专业理论知识;从专业实践角度,是锤炼自己相应的专业技能;从专业素养角度,是升华所从事专业岗位的职业敬业精神。

二是健全人格的自强。学校教育是现代人格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则是人格教育的主要塑造者。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人格缺陷的老师也教不出健全人格的学生。黄炎培先生倡导的“健全人格”,从德性、知识技能、体格、感情等方面阐释了职业教育“人格观”。职业院校教师的健全人格建立在基于“个体身心广度”和“个体人性深度”的自强。这种自强既要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韧性,也要树立一种敢于正视自己、与世界平等对话的理性精神。职校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应不以一时得失、不因他人好恶偏离自己的职业教育理想的初心。

三是工业文化储备的自强。现代化曾一度被打上工业化的烙印,由工业衍生出的工业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较大,可以说,职业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一直伴随着工业文化的兴起盛衰。对于工业文化的自信,前提是要有工业文化的储备。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高的很大原因是工业文化的缺失,人们看不起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职业教育,缺少这种工业文化环境的熏染。但是,缺什么就要补什么,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别人可以不了解工业文化,职校教师不能,我们要为工业文化的积淀去努力,要从工业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建立起敬畏技术、尊重工匠的文化氛围;要肩负起传播工业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加强工业文化研究、发扬工业文化。

“欲强人者必先自强,欲信人者必先自信”,自信自强对职业院校教师来讲,既是对自己职业最真挚的认同和最朴素的情感,也是职业教育发展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信息来源: 《中国教师报》2023年4月6日14版 作者:郑立群 北京师范大学

 

 

 

了解教学才能服务好教学

--图书馆副馆长走进二级学院与院长访谈情况记录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服务的重要机构大学生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对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2月22日,这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教务处召开了科室负责人会议,提出转变思想观念,拓宽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要求走进二级学院,听听他们的心声,收集他们的意见建议,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月1日早上我走进了医技学院的刘芳院长的办公室,几个院领导都在,听了我的来意,认为医技学院新专业多,图书馆为医技学院购置几批新书,切实帮助到了师生们,为此学院也号召广大师生到馆阅读,也希望继续增购医技类、文学类、畅销类等图书资料。

随后,我又来到五年制高职学院的赵锡河院长办公室,都快11点了,赵院长才有时间喝口水,也倒了一杯给我。他说五年制的学生年龄小,在教室坐不住,图书馆环境好了,鼓励辅导员带着学生到图书馆上自习,让他们在充满书香的地方接受熏陶,面对书籍,总有收获。还说图书馆到班上对新生进行入馆培训效果很好,希望继续坚持,让学生进校就有图书馆意识。

3月2日,我走访了工程技术学院的张国强院长,他说:“我是教务处出来的,教务处图书馆工作做的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很欣慰,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图书馆的工作。”

3月9日,我第三次来到1教6楼,见到了教育学院张发品院长,说到教育学院入馆率占全校的30%时,他笑了,风趣的说,学院每年都有上千的学生毕业,不努力学习就业压力大啊!说到每次图书馆开展的各种活动,都少不了教育学院的节目支持。他说:图书馆开展的各种各样有特色的课外活动,既能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其潜能,还能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支持是必然的。”还说,图书馆宽大的阅览桌,明亮的阅览室,学院一直都倡导学生到图书馆学习阅读。

3月10日,我见到了刚谈校企合作回来的经济信息学院李艳花院长。李院长很高兴地说,当时想建财务自习室,没有地方,得到教务处的支持设在了图书馆。很多人都说,学生不爱学习,其实不一定是这样,关键是你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怎么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是关键,财务自习室通过宣传引导,自习室学习的学生逐渐增多就是例子。

通过这段时间的二级学院院长访谈,五位院长对图书馆最近几年的工作较为满意,对图书馆有了新的关注和新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给我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1、继续针对新生入校后进班开展入馆培训教育

2、继续开展各种活动如书画展、读书活动等;

3、向相关学校图书馆学习、借鉴,改进服务工作方法;

4、图书馆的书籍资料陈旧,新购置较少,希望与领导多沟通,对比其他学校的情况,多提提意见,继续采买一些新的图书,除了专业类书籍以外,也购买一些文学类、畅销类的书籍;

5、数字时代要有一些电子设备、电子书籍等吸引师生到馆,争取一些硬件的投入。

正如我们教务处赵云鹏处长说的:“了解教学才能服务好教学”。这次二级学院走访,我与各个院长倾心交流,虚心听取院长们对图书馆的意见建议,使我受益匪浅,给我的今后的工作增加了动力和信心,也让我懂了只要用心做事就会得到认可和支持。我们图书馆全体人员将继续努力工作,不辜负学校的期望,为校园文化积极、健康、和谐地发展做出贡献。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  李国兰

 

 

 

消息2

云南省图指委组织的比赛

 

一、云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第三届中科杯“青春筑梦 强国有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知识竞赛,活动时间:2023年4月19日——5月19日

二、云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举办:“经典阅读积分大赛—‘书香汇聚 博雅共读’活动”,活动时间:2023年4月20—5月10

 

 

 

 

消息3

图书馆获得优秀组织奖

 

云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了第三届“软件通杯”云南省高职高专简历设计技能大赛。

学校教务处图书馆接到文件后,积极组织,并联合就业创业工作处根据比赛文件,组织全校同学进行了参赛报名。赛项参与学生377通过角逐共荣获一等奖1,二等奖2,三等奖2,优秀指导老师4优秀作品奖36人,最佳人气奖9人,获奖数量居云南省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第一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获得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