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21年3月学术动态 上(第86期)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5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科研论文

 

付雪凌《变革与创新: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指出高职扩招是新时期优化经济结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它要求高职变革发展理念、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高职扩招应坚持类型教育办学方向,践行“大众教育”理念,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发展;通过优化入学甄选方式、建立分类培养机制、完善弹性学制来革新培养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建立兼顾“大众性”与“高等性”的质量标准保障扩招质量。

潘懋元,朱乐平《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指出高职教育政策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变迁历经需要发展主导型政策阶段、巩固发展主导型政策阶段、改革发展主导型政策阶段与深化发展主导型政策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变迁深受经济体制、管理模式及传统文化观念等深层结构因素影响。各阶段发展方式呈现较强的路径依赖现象,政府和高职院校的理性选择影响政策变迁。推动产业转型、变革管理机制和满足个体需求是高职教育政策的变迁的主要动力。

王成福,邵建东,陈海荣,陈健德《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培养对策》指出根据高职教育要求和高职教师的工作实际,本文总结了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的具体表现形式。将企业工作经历作为高职教师入职的必备条件,明确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目标,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列入校本培训计划,创建专兼教师互动相长的环境与氛围,重视校企共赢合作将教师社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把专业实践能力作为高职教师重要评价指标以完善教师考评制度等,是解决我国当前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普遍缺失问题的重要手段。

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

指出教学是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而教师、教材、教法(以下统称“三教”)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更好贯彻落实“职教 20 条”,高职院校应将“三教”改革作为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三教”改革内涵,在此基础上,聚焦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探索推动高职教育实现“三个转变”的具体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夯实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行业动态

聚焦职教科研十大重点领域

王扬南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职教科研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当下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并做出解答。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职教科研要结合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现状,结合党和政府的决策需求,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重点问题研究。

重点一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职教科研要深入挖掘、梳理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以此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重点二

职业教育发展轨迹与成就、理论与实践研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职教科研要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成就、理论与实践,考察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及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核心领导人对职业教育的论述,剖析党的职业教育方针的实质,明确党的职业教育理论和主张,加深对职业教育使命的认识,从而提高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职业教育问题的能力。

重点三

职业教育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和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新发展格局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重构了人才生态链。职教科研要开展技能社会内涵、标准体系与技能强国建设研究,研究国家技能体制形成规律,研究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技能开发体系建设中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的路径,研究职业教育对重点人群技能提升的模式与路径等。

重点四

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体制机制研究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职教科研要关注评价改革如何导向“教好”,围绕“三教”改革,在素质教育上取得突破;如何导向“学好”,围绕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如何导向“管好”,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如何导向“用好”,尊重和体现各类人才价值,激发和释放技术技能人才的潜力和活力。要研究如何协同推进、加强标准建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推动评价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重点五

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实现路径和机制研究

职教科研要全面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研究职业院校如何做好党建工作,一体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研究如何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施课程思政,研究如何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研究体育、美育、劳育的特点及实施路径,研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与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点六

探索和总结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中国方案

我国职业教育要积极参与到全球教育治理,为国际社会贡献职业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职教科研要深入开展比较研究,分析、提炼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研究海南自由贸易港、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中职业教育的思路架构与特色;总结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经验模式,研究政策和标准;研究“鲁班工坊”的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共同体和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研究来华留学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提升。

重点七

开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基本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搭建起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成形,进入了抓落实的攻坚阶段,还有一系列问题亟须深入研究。要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规律研究;加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绘制行业人才供需分析谱系图,研究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研究产教融合型企业、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研究对接新技术、新职业的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研究1+X证书制度试点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的机制;研究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横向沟通和中高本科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研究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配套政策和标准。

重点八

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研究

“智能+”背景下,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研究未来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师能力、教学场景、学习方式、管理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趋势;研究职业教育新基建,构建国家职业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重点九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研究和教材建设研究

研究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和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模式;研究职业教育师范院校布局;研究“双师型”教师标准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职业教育教材工作机制的构建;研究如何扩大优质教材供给、优化教材选用服务;研究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研究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

重点十

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制度政策、运行模式和评价标准研究

在加快建设终身学习体系这一目标下,研究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律规章和制度政策建设;研究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设,推进国家资历框架标准研究,国家资历框架与国际跨国资历框架的对接研究;研究国家层面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研究社会教育、老年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相关院校面向重点人群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制与路径。(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探索思考


劳动教育接地气才能可持续
作者:杨朝清

新学期到来,华东师范大学开出了新课“家常菜”,共18学时,面向2020级本科师范生和强基计划学生开放。教学内容显示,家常菜青椒土豆丝、海派菜八宝辣酱、粤菜菠萝咕咾肉、川菜干烧大虾,还有中式面食、西式点心的烹制都囊括在内。
    在过去,高校通常缺乏劳动教育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常常纸上谈兵、形同虚设。部分大学生不仅不热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更缺乏自我劳动的习惯和意识。在以往新闻报道中,有的大学生 “一屋不扫”,有的大学生将脏衣服快递回家,等家人洗好晒干再快递回学校。
    开设“家常菜”作为通识必修课,不仅是为了回应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喜欢吃、讲究吃的中国人来说,大都不缺乏对美食的热情。通过学习“做家常菜”,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会提升对劳动的认识,增强对劳动者的尊重、体恤与社会认同。
    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饪,只有亲自动手,大学生们才能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也更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与辛苦。说到底,劳动教育就要少一些夸夸其谈,多一些脚踏实地。
    作为一名成年人,要想生活得更有品质,需要多掌握一些生活技能。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不仅能够让自己吃得更好,也能够成为一技之长,受益一生。这恰好彰显了劳动教育带来的持续性受益,正因如此,“家常菜”这门课程才能受到大学生的追捧。
    在期末考核的时候,学校食堂会开出专门窗口,学生做出来的家常菜,将供师生们品鉴;既能学习实用技能,又能“活学活用”,赢得点赞与好评,这样的劳动教育,生动鲜活、有趣有范。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菜,不仅彰显了制作者的技艺,也彰显了他的审美、品位、偏好。通过角色体验,大学生能够增强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减少食物浪费。一门劳育课程,实际上同时也具有美育、德育等功能。
    开展劳动教育既要接地气,也要可持续。不仅要教会学生们劳动技能,更要培育他们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菜”找到了大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口,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够给学生们带来满满的收获,显然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更为关键的是,学会烧菜做饭会增强大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将来在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食物背后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才是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

 

 

 

专业参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

全民健身语境下的体育教学革新探索

周吉兰 尤洋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经过我国多年的推动,全民健身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民群众的运动方式与健康理念。作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和健康理念传播的重要阵地,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社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全民健身语境下的大学体育教学应当从理念和方式上及时进行革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塑造大学生日常锻炼习惯及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全民科学健身、健康生活理念的传播。

    中国石油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并于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体育教学部为学校直属独立建制并建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二级教学单位。体育教学部坚持夯实一个基础(群体活动)、突出两个重点(公体教学和竞技体育)、发挥三个作用(师德师风建设的育人作用、体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和体育学硕士学科点建设的支撑作用)的工作思路,使全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竞技体育成绩、研究生培养水平、群体工作开展、体育科研工作和体育场馆管理等工作居山东省高校前茅,并稳定保持在全国普通高校先进行列。

    革新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行为受思想指导,实践由认识指引。体育教学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革新的方向与成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全民健身语境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必须革新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突破“唯成绩论”的传统观念,推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部扎实构建体育育人体系,既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播,也注重自我锻炼方法的传播,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为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夯实基础,引领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在结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先后开设了“养生”“武术散打”“跆拳道”“五人制足球”“健美操”“射艺”“单排轮滑球”等20余门体育选修课程,将体育理论与健康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和健身方法,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在“我想学、我要学”的良好氛围中学习、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真正成为体育锻炼的主人。

    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运动习惯能帮助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长是有限的,体育锻炼需要持久力,贵在坚持。因此,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体育教学部始终充分重视用好课外体育活动,并开设体育兴趣小组或社团,延续课堂教学、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定期开展校内外田赛、径赛、健美操比赛等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增强学生对体育魅力的感受,强化全民健身的氛围。体育教学部还积极推进完善校内体育设施,建设标准的体育场馆,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做好安全防护,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部组建了排球、田径、男子篮球和乒乓球等高水平运动队,均在全国大学生联赛中获得好成绩。如男子排球于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联赛总决赛冠军;女子沙滩排球已11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沙滩排球比赛冠军;其他运动项目的成绩均列山东省高校前茅。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虽然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学生,但在教学中起全面主导作用的是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全面优化与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革新效果的事半功倍。

    体育教学部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更新与完善教师的体育能力和教学水平。邀请运动专家到校开讲座、搞座谈,或将教师们送出去考察学习,将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带回来;同时招贤纳才,引进高素质青年体育教师,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体育教学部建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学队伍,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达71.1%,国家运动健将2人,国家级别裁判4人。

    一个健康的人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既掌握丰富的知识又拥有健康的体魄。体育运动是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是全民健身运动的时代,全民健身运动在新时代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想真正高效地推动全民健康运动,就必须抓好用实大学体育教育这个国民体育的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输送身体健康的优秀人才,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科学知识

为什么有些导弹竖起后才能发射?
作者:李文盛    

最早的真正意义的现代导弹——德国的V-2,就采用了起竖发射方式。现在很多导弹,特别是弹道导弹,仍采用竖起发射的方式,主要是因为下面三个原因。
    一是这样发射时对导弹推重比要求低。推重比就是火箭发动机的地面额定推力与导弹的起飞重量之比。垂直发射时,只要推力略微超过起飞重量,导弹就可以腾空而起。随着推进剂的不断消耗,导弹的重量逐渐减小,飞行速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垂直发射对于导弹的加速和能量充分利用,都十分有利,让导弹可使出最大“力气”。比如德国V-2导弹,其推力为26吨,起飞重量是13吨,推重比仅为2,只能采用垂直发射。后来美国发展的“中士”导弹,推重比达到5.05,就选择了倾斜发射。
    二是减少飞行阻力。弹道导弹要想射程远,就需要尽量飞在大气层以外,或高空的稀薄空气中。如果导弹不垂直升空,就要用更多时间和距离去穿越大气层,这样受空气阻力,导弹的飞行速度会受到更大损失。因此弹道导弹,大多是在垂直发射后4~10秒,才会按照程序控制转弯,飞向目标。
    三是便于战斗部署和生存。大部分弹道导弹体积较大,通常在十几到三十几米,直径在0.8~2.5米。如果为这样的导弹设计一个倾斜发射架,不但体积庞大,结构重量相当可观,而且占地更大、操作更困难。它还更难稳定,导弹点火发射时受到的震动冲击,会影响命中精度。倾斜发射时,后面还需要保持较宽大的尾焰走廊,这样的发射阵地就更难隐蔽、机动了。起竖垂直发射,不但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还可在360°范围内改变射向,提高了导弹作战部署的灵活性、机动性、稳定性和隐蔽性。
    四是利于保持良好待发状态。弹道导弹飞行控制系统中,惯性器件是很重要的部分,在导弹起飞前需精确地与射面相重合,导弹也需要一个基本的射击方位。采用起竖垂直起飞的姿态,导弹在发射前通过瞄准系统适当调整发射台的水平度,就很容易对准射击方位,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状态,不会发生重大变化。这样导弹在作好作战部署前,能很快进入高度待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