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21年8月学术动态 下(第95期)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9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科研论文

刘超球,曹青,周奇《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融通衔接之实践探索》指出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构成,两类 教育形式有明显区别也有内在联系。实现两融通衔接、良性发展 ,必须解决四个层面的问题:一要转变教育理念,正确认知两类教育融 通衔接的本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二要争取政府宏观层面的政策支 持,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正确性;三要创新学习制度,提供新 型制度保障;四要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弥补各自短板。

壮国桢《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动因、趋势与路径》指出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高职教育进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周期。高职定位明确与院校执行不到位、政府投入大和社会吸引力弱、毕业生就业率高与满足度低等三大落差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直接动因。高职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从发展趋势看,其教育体系将从割裂走向畅通、办学主体将从一元走向多元、教育职能将从单极走向兼顾、生源结构将从适龄走向“大龄”、竞争领域将从外延走向内涵。为此,高职新一轮改革要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培养目标多元化、课程多类型、学生评价多维度、实训条件生产性、师资队伍建设柔性化等方面跟进改革。

肖毅《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新举措》指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高职教育与培训在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面临类似的问题和挑战,从国际视野来看,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高职教育与培训体系,并先行试点新举措为多样化生源搭建多元优质高职教育平台,开发覆盖不同人群尤其是就业失意成年人的高质量职业培训项目,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引领作用,为提高高职教育与培训质量,提振高职教育与培训竞争力,促进学习者长技能、好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张明辉《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探讨》指出高职教育管理中的教师心理学应用策略有:需求理论解决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门槛与公平理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心理学理论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策略有: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学动机机制,学生激励中的激励理论,学生管理中的群体理论,校园管理中的氛围营造。将心理学相关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用,可以从教与学两方面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作出相应的指导并给出具体的理论依据,对提升高职教育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际教育

法国鼓励大学生参与中学生课后服务

刘敏 狄鹤

      长期以来,课后“三点半”现象和暑期“看护难”问题困扰广大家长。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深入推进课后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暑期托管。事实上,课后服务与暑期托管非我国教育特有之课题。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不少国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在实践层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可为我们提供一定借鉴。——编者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遴选确定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通知》指出,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一项“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也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是全球教育共同课题,法国政府近期也积极筹措,引导大学生参与中学生课后辅导工作,是对课后服务工作人员进行扩充的一种新探索。

      法国的大学生在课余经常会打打零工,一来可以赚取生活费,二来也可以增加社会经验。然而,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大学生就业、实习和打零工变得异常困难,这种情况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的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5月起,法国政府通过提供劳务报酬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加入面向初中生的“完成作业”(devoirs faits)计划。参与计划的大学生可以根据工作时长换取相应报酬,他们每小时的税前收入为15.99欧元,税后收入大约为12欧元。目前已有近3万名大学生申请加入这一计划。经过选拔的法国大学生将收到录取通知,同时为响应法国政府疫情防控要求,大多数大学生将在线为初中生提供辅导。

      “完成作业”计划是法国教育部2017年制定的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说,就是每天为初中生提供1小时课后辅导,每周不超过4小时,鼓励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不懂的知识点不过夜,回家后可以自由阅读,这为亲子交流留出了更多时间。

      法国国民教育部长布朗盖(Michel Blanquet)指出,这一计划具有增进福利、促进公平和改善教学三重意义。也就是说,计划惠及各阶层学生,特别是可以帮助那些不具备辅导孩子条件的家庭。同时,课后辅导可以增强课堂与课外作业之间的衔接,让稍落后的学生跟上进度,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为此,教育部投入专项经费,2017—2019年分别投入1.5亿欧元、2.2亿欧元、2.5亿欧元用于该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支付教师、高级教育顾问等人员额外工作时长的报酬。

     负责教育优先事务的国务秘书纳塔莉·埃利玛斯(Nathalie Elimas)在《巴黎人》专栏文章中也充分肯定了这一计划自实施以来取得的积极效果。目前,已有1/3的初中生参与这一计划,在教育优先区即教育薄弱区,有超过44%的学生选择参与这一计划。有教育界人士认为,让更多大学生参与这一计划是“一举两得”的做法,既能满足大学生勤工俭学需求,又能解决中学生课后辅导问题。(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bc01ddb943c24f4ba0ea0198fb4e9d25.jpg

 


 

专业设置

如何避免高校扎堆设置“过热”专业

 

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网络安全、法学、通信工程……提起这些专业,可能不少家长都会叫一声好。由于社会需求大、薪酬待遇高,这些热门专业不仅得到学生、家长认可,还吸引一些高校竞相设置。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预警和预测,避免同一区域(领域)大量重复设置“过热”专业。记者梳理发现,从2019年起,避免大量重复设置热门专业成了对高校专业设置的明确要求。扎堆设置过热专业的现象何以形成?破解“过热”难题,该如何下手?

如何判定一个专业是否“过热”

从热门到过热,如何判断一个专业是否存在过热风险?

“可以说,当某个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模超过了社会需要,产生了过度教育,便可以认为专业由热门转变成了过热。”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表示,由于当前没有专业机构或政府部门提供的专业数据,高校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盲目性,加剧了专业过热现象。

在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峻看来,分析一个专业是否出现过热现象,可以看两个数字,一是该专业在不同类型、层次高校中的设置比例;二是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

“如果大多数高校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显著低于其他专业,考研率高于其他专业,就需要警惕专业存在过热风险,需要谨慎进行设置和调整。”李峻说。

此外,李峻表示,随着招生与就业竞争加大,专业结构调整成了很多高校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通常代表着“新鲜”“高薪”的热门专业因此得到高校青睐。

“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而言,学生规模涉及政府经费投入和办学支持,那些市场需求大、当下就业率高、家长学生认可的专业,容易受到一些高校的热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健进一步分析道。

“热门”到“过热”经历了什么

“相关政策明确,专业设置属于高校自主办学权范畴。近年来,政府对高校的专业设置管理工作,进一步从微观控制转向宏观管理,市场成为专业设置与调整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力量,通过招生与就业两个环节发挥作用。”李峻说。

林健表示,市场需求直接影响高校的专业设置,经济发展对热门专业人才的需要,会吸引社会资本、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甚至会推动企业主动联合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等,使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实现彼此适应。

“这种市场需求,还会吸引国内其他专业高层次人才转行、国外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回国等,为国内热门专业的开办和发展提供相关条件和人力资源保障。”林健表示,在推动高校实现专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市场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如对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系统全面考量和长远科学预测,容易造成资源的过分堆积和浪费,使其他需要长期投入和支持的专业难以得到更好扶持和帮助。

周光礼强调,专业作为大学资源配置的最小单元,一旦确立便较难调整,而对市场需求减少的变化响应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过热”现象。

专业设置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

专家表示,市场对专业设置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完善专业设置前的预测预警,引导社会、家长、学生不“热炒”某些专业。

林健指出,应注重从全球化的角度研究和预测我国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设置专业前,高校对外要充分了解服务面向区域行业产业发展规划,做好人才需求和供给预测分析,对内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特色和定位。”

周光礼建议,行业教育协会应根据市场职业需求变化,为高校专业设置提供指导。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高校专业设置提供决策数据支持。

“要对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但是仍然受到家长、社会追捧的过热专业认真分析,切忌一拍脑袋就上马。”李峻说。

上世纪90年代,林健就观察到,英国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定期接受包含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就业质量等方面的第三方评估,未能得到社会和学校认可的专业将被关停,执教该专业的教师也将面临解聘风险。因此,在高校里,往往由院系领导、资深教授专门负责专业设置,他们需要长期关注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对专业设置和方向、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及时调整。

就像十几二十年前的冷门专业计算机成了今天的“香饽饽”,周光礼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专业的“冷”与“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仅根据一时的市场情况作出专业选择是一种短视行为。作为旨在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雄厚基础的本科专业,不必以一时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和薪酬水平等为圭臬。、文化和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传播知识、社会教育的媒介,是馆藏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梁丹)

 U8318P352DT20130510103056.jpg


 

 

行业动态

推动实现民办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

王文源

 

     深度解读“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系列评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终于落地。《实施条例》的发布,标志着新时期国家层面关于民办教育的新法新政体系基本形成,这个体系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民办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实践的重要法规政策。

     《实施条例》一方面贯彻了对民办学校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基本逻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顺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要求的时代特征。

      第一,推进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新民促法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开启对民办学校实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管理,“营非制度”取代了原来的“合理回报”制度。依照新民促法有关规定,新条例在有关条款中进一步细化了对两类性质的民办学校登记准入、学费定价、资产与财务管理、税收用地及财政资助等有区别的扶持奖励政策。特别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除职业教育外,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

      第二,清晰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政策界限。《实施条例》第二章中,对于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做出了新的制度规范,明确了多项禁止行为,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不得以管理费等方式取得或者变相取得办学收益。相信《实施条例》的实施,厘清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界线,有助于解决近20年来实践中争议较大的“假民办”问题,回到公办就是公办,民办就是民办,消除“公不公、民不民”的浑水现象。

      第三,体现规范前提下的分类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和各地政府的积极鼓励与大力扶持,实现了民办学校规模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持续增长,并具有相当规模,同时也有一部分学校走上了优质特色发展的道路。但总体上看,民办学校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正处于或刚刚完成粗放式规模发展阶段。对于民办教育是继续粗放,任其“自然生长”,还是通过“规制”,引导快速走向高质量发展?《实施条例》选择了后者,并体现了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更加鼓励扶持的态度。我们相信,通过此轮新规治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因得到更加全面有力的政策扶持而获得更好更优发展的同时,合法选择营利性办学的民办学校,也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强身健体,实现高水平特色发展。

      第四,强调坚持以育人为核心的办学导向。《实施条例》各章有关条款的修订内容,均旗帜鲜明地主张:学校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应坚持公益性。这一主张对于粗放式规模发展模式下的民办教育领域所出现的“资本绑架”“过度市场套路化”“过度产业化”导致的种种乱象是一种必要的纠偏。

      第五,明确法定权益与法律责任。《实施条例》除了在第八章细化明确了举办者及其实际控制人和民办学校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在其他相关章节也明确了监督管理部门、民办学校及其利益相关方的法定权利义务。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制度下,对于民办学校的资产与财务管理做出了新的分类规范。尤其对于如何切实保障非营利性学校的非营利性,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这些规范,一方面为举办者依法办学、学校依法运行和管理者依法行政提供了明确的指南和可操作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对有关各方就如何准确把握法规的界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民办教育举办者和民办学校应当在实践中坚守立德树人的本职,抵制“忽悠”、消除“泡沫”、挤出“水分”。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各方在监督管理和规范民办教育时,应站在历史的长河里,负起责任把民办教育秩序规范好,把民办学校发展好、发展优、发展特,鼓励支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迈上高质量特色发展的道路。(作者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原秘书长)

e31a-iwpcxkr3452985.jpg


 

 

科普知识

恐龙“杀手”或来自小行星带

记者

大约6600万年前,一个直径约9千米的天体撞击了现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形成了直径超过144千米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这次撞击引发了大规模的灭绝事件,终结了恐龙对地球的统治。

此前,地质学家检查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内6600万年前的岩石样本,结果表明撞击物是类似于碳质球粒陨石类的陨石,这是太阳系中最原始的物质。奇怪的是,虽然碳质球粒陨石在许多接近地球的天体中很常见,但至今没有一个的大小接近造就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撞击物。

曾有理论认为,造成这一撞击的天体来自小行星带,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但此前该区域被认为很少产生飞向地球的撞击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天体是如何逃离小行星带的。

模拟结果表明,小行星带外半部,直径约9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频率至少是之前预测的10倍——平均每2.5亿年撞击地球一次。在这个时间尺度上,就有可能在6600万年前因小行星撞击形成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此外,模拟中近一半的撞击是由碳质球粒陨石造成的,这也与已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撞击物非常吻合。(图片摘自网络)

b3183f369e49daae7e89a3b6dfb7fbb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