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19年4月学术动态 下(第61期)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5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职教基地牵头 与企业深度融合

长沙五所职校开设无人机专业

 

记者 赖斯捷

 

本报讯(记者 赖斯捷)“当看到人社部发布的13个新职业中包括了无人机驾驶员时,我们就知道,基地探索的路子走对了。”站在无人机驾驶员考证现场,湖南省长沙市职业教育基地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戴伟军带着几分骄傲,“这可是按中国民航局无人机驾驶员考试标准建设的全国首个生态飞行场地。”

 

    记者眼前的第一考场,不过是一块二三十平方米的长方形草地,其中大部分区域建造成微型水泥停机坪。坪上,黄色涂料描绘出一个类似数字“8”的图案。“考证时,操作者要控制无人机在这个黄线上空,沿弧线精准绕圈飞行,比汽车路考难多了。”已经考了无人机驾驶员证的戴伟军说。

 

    看似简陋的考场,最终得以建成,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2017年,基地在深入调研基地内几所职业学校以及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后,摸到了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无人机驾驶员。当年,全国的人才缺口已超过80万,操控、维修、研发等整条行业链都缺人。

 

    面对缺口,长沙财经学校打算第一个吃螃蟹,但困难不少。相关教材、课程建设等都是空白,还有师资,也是一道难题。

 

    校企合作成为破解难题的钥匙。2017年底,长沙财经学校与湖南胜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开办了无人机操控师第二课堂培训班,首批25名学生经过两个月培训,基本掌握独立完成无人机组装和飞行技能。

 

    先行先试后,基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一步步展开:无人机校企合作办公室、无人机理论培训中心、考试中心、创客中心等陆续组建;无人机专业课程开发、大纲拟定、教材编纂等全面铺开。

 

    “我们上课用的,一是与企业联合编写的6本教材,二是企业提供的数字课程资源。”长沙财经学校校长陈全宝介绍,现在上课的教师,有两位是学校拿到无人机教练员证的教师,另外几位则是企业的总工程师。

 

    2018年5月,长沙汽车工业学校、长沙财经学校等5所中职学校开办无人机应用专业的申请获得批准。当年,5所学校共招收161名学生,而报名人数则达到500多人。

 

    为解决学生实习实训场地短缺问题,基地依据中国民航局无人机执照考试标准建立了生态飞行场地。2019年3月,经过无数次测试、起降、飞行后,校企合作开发、专用于校园安全的无人机成功申请专利,即将投入批量生产。

 

 

 

以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9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举行

 

记者 杨桂青 张东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记者 杨桂青 张东)2019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田学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教育科研系统作为推进改革创新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主动面向新时代重大课题,积极破解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以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田学军传达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要求,并就2019年教育科研工作作出部署:一要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严把政治关,站稳人民立场。二要聚焦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三要体现中国特色,秉承中国立场开展研究,推进优秀传统的创新性发展,重视外来经验的创造性转化。要系统总结提炼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就、经验、规律,增强教育自信,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和特有概念体系、表达方式的教育理论体系。四要突出质量导向,在探寻教育规律中提高质量,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质量,在创新方法中提高质量。五要加强队伍建设,激发教育科研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为科研工作者松绑减负,构建良好学术生态,健全科研队伍保障机制。

 

    会议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全国各省份的教育科研院所和规划办,部分高校和地方教育局,教育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等140余人参会。

 

 

 

“项目+竞赛”实践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兴趣

天津工业大学:实战中培养工业机器人人才

 

记者 陈欣然

本报讯(记者 陈欣然)在人社部日前发布的13个新职业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这两个新职业,是目前机械制造领域的热门职业,人才缺口极大。

 

    机器人方向是天津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多年的特色。针对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工业机器人领域新职业,该专业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了传感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课程,毕业生广受企业欢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新职业,本学期开学后不久,该专业组织大四学生赴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参加为期两周的工业机器人实习。在工业机器人的实习操作过程中,学生们熟悉了软件模拟编程、物料的编码及归仓、轨迹的规划,以及缩小版的工业流水线。“未来如果从事工业机器人的相关工作,我有把握能做好。”结束实习的大四学生王璐瑶说。

 

    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校级社团机器人俱乐部、学院级社团科技创新协会、大学生智能制造创新俱乐部,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学生都能在课外找到实践的舞台,并在实践中迅速成长。机器人技术属于交叉学科,社团中不仅有机电专业的学生,还有计算机、电气等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成员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收获颇丰。“我在编程方面遇到困难,就会请教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遇到电方面的难题就请教电气专业的同学。可以说,社团活动为我以后做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璐瑶说。

 

    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有多个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每年都会招募大一大二学生。通过学生自主报名、择优录取,最终会有100多名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项目。经过实验室一年的锤炼,进入大二大三后,学生们便开始参加机器人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各类实践。学生们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真刀真枪做项目,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夯实了理论基础。

 

    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共融机器人大赛、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仅去年一年,学院就有80多个学生团队在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

 

    在2018年举办的第十二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共获该赛项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能获得这个奖,跟我们大一时在俱乐部里的积累、大二时在实验室里的锤炼密不可分。”一等奖团队成员凌振超说。

 

    在指导教师刘国华看来,依托导师制、开放实验室、创新俱乐部等实践创新平台,以“项目+竞赛”为引导的实践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实践教学中的师传生受,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参与,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兴趣。学习从课内45分钟扩展到课外任何时间,从教室延伸到开放实验室和竞赛场地,使兴趣驱动和个性发展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动力,同时也推动了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改革与深化。

 

 

 

 

 

重新认识国际学校之“国际”

 

滕珺

 

    传统国际学校靠“贴标签”“刷面孔”、粗放式发展的年代将一去不复返。国际学校只有回归教育本质,深入研究教育的各个要素,并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方能满足新时代人民对国际教育的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近期发布之后,引起业界特别是资本界的较强反应。资本的投入固然有利于改善硬件,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但当资本逻辑“绑架”了教育逻辑时,教育有时显得脆弱不堪。

 

    有关统计显示,截止到2018年,我国大陆地区已有各类国际学校821所,比2017年增长了12%,国际学校已成为国内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国际学校的教育究竟只是资本市场的新宠儿,还是未来教育的创变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践形态。在公立学校体系,从开展友好校交流活动,学习、了解他国的语言和文化,到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再到深入课堂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国际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在私立学校体系,也逐渐走过了从单纯的学习英语、引进国际课程、把孩子送出国留学,到现在逐渐意识到培养“中国心、世界眼”的重要性,注重国际课程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国际教育的理解也不断深入。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围绕着学校活动开展的国际教育服务机构,比如留学机构、外教服务机构等。

 

    近来,关于国际学校的争议不绝于耳,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那么,国际学校的教育,本质是什么?

 

    国际学校的教育首先是教育,既然是教育,就要培养人,而且是培养符合我国教育发展方针的人。这自然少不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发展、校长领导力、家校关系等教育的基本要素,且只有当这些要素有机结合并高质量运行时,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根本保障。此前,不少国际教育从业者在“国际”二字上大做文章,比如多聘任外籍教师,直接引进国际教材或课程,再或者直接高价聘请外籍校长等。这固然能满足家长早期的教育需求,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家长对国际教育的需求更加理性。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和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2018年11月发布的《2018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调研显示,“78.57%的家长最希望孩子能够获得的素养是‘应对世界变革与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58.53%的家长注重‘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能力’;而37.5%的家长希望国际学校能够培育学生的‘责任感’。”这就意味着,传统国际学校靠“贴标签”“刷面孔”、粗放式发展的年代将一去不复返。国际学校只有回归教育本质,深入研究教育的各个要素,并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方能满足新时代人民对国际教育的需求。用《2018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的话说,国际学校的教育将进入“精耕细作”的教育时代。

 

    其次,再谈谈“国际”二字。以往我们总是将“别国的”等同于“国际的”,并且认为外国的经验都是先进的、值得借鉴的,所以来自“别国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常常被冠以“国际”二字,比如国际课程,以显示它的“高大上”。当然,国际课程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别国的课程,是该国国民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如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等。另一类则是针对“全球的”课程,如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B)等,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全球化时代生存的国际能力和国际思维方式而设计的课程。

 

    事实上,我们对“国际”的理解也需分两个层面来谈:一是在国家层面,我们不反对吸收他国的教育经验,中国文明向来以包容性著称,但要处理好我国与他国之间的关系。《2018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的调查报告显示,67.46%的家长表示,应当在课程上更强调中国本土知识,呼吁国际学校要走好“国际教育本土化”的道路。但如何本土化,这又回到了教育的内部,回到了我们刚才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另一个是在全球层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由于面临共同的全球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等,需要教育各国儿童彼此合作,共同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包括,世界各国对未来儿童有共同要求,比如信息技术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

 

    由此看来,国际教育从来都不是国际学校的专属。无论是国际学校还是公办学校,我们都必须面对且回应这些全球发展带来的共同挑战。

 

    当国际教育的教育本质以及国际的两重内涵得以确认,我们就不难理解究竟什么是国际教育。国际教育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内在密切关联的形态:

 

    关于“国际”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全球的客观知识,如世界地理、语言、历史、文化等。

 

    来自“国际”的教育,有鉴别地利用来自他国和国际组织的教育理念或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如项目式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STEM)、国际预科证书课程等。

 

    通过“国际”的教育,为学生发展创设丰富的国际环境,搭建宽广的国际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国际实践活动,如国际友好校、模拟联合国活动等。

 

    面向“国际”的教育,在前三项的支持下,不断反思深化,帮助学生消除文化刻板印象,真正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北京试点推出家庭心理健康师

本报记者 余闯

   

“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精神疾病发病率高,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凸显……”在近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北大医疗脑健康主办的“家庭心理健康师专题培训班”首场报告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党委副书记、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刘靖说到真实案例时几度哽咽落泪。

 

    北京此次试点推出的“家庭心理健康师”是一个具有教育实验性质的新教育专业认证,旨在为教师和父母提供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养护、教育、家庭沟通、亲子关系、家庭建设等系列专业培训,满足家庭教育需求。

 

    “医教结合,服务家庭和学校,帮助更多家长切实发挥第一任教师的职责。根据教育素养、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不同水平,‘家庭心理健康师’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水平,逐级培训。”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说。

 

    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绪行为、如何有效培育孩子的好习惯、如何帮助孩子成为健康网络生活的主人、如何积极做好家校沟通合作……培训针对家长关注的育儿话题,邀请国内知名医疗专家、教育专家,指导家长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转变教子观念,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创设健康的家庭环境。

 

    房山区周口店中心小学校长武新颖说,6至12岁是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会遇到不少烦恼,如同学关系紧张、学业压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孩子的健康快乐,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目标追求。家校携手做到育儿理念、方法、途径一致,形成教育共同体,才能让每个孩子都灿烂起来。”武新颖说。

 

    “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遇到问题时难免焦虑无助。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无法科学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亟待专业指导。”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与德育研究室副主任蔡春梅说。

 

    谢春风表示,项目计划在未来两年间开展区域内教师、家长的培训和认证工作,同时开展北京市青少年脑健康发育与学习能力发展调研工作,提供筛查、诊断、干预、康复全环节的绿色就诊通道服务。

 

 

 

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遴选管理办法出台

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

 

记者 柴葳

   

本报北京4月18日讯(记者 柴葳)记者今天从教育部网站获悉,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对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实施的职责分工、项目遴选、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2019年启动第一轮“双高计划”建设,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为加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项目管理,保证“双高计划”顺利实施,《管理办法》明确,该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组织管理,地方(包括项目学校举办方)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学校具体实施。其中,两部负责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教育部职成司承担“双高计划”日常工作,两部委托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委会承担“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遴选标准和考核标准研制及相关评审、咨询服务。

 

    《管理办法》规定,“双高计划”遴选坚持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面向独立设置的专科高职学校(包括社会力量举办的专科高职学校),分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两类布局。在项目遴选方面,《管理办法》对学校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和治理水平、办学定位和方向及标志性成果作出明确具体规定。对专业群的定位、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创新团队水平、生源质量、办学规模等作出明确规定。项目遴选包括学校申报、省级推荐、遴选确定3个环节。

 

    《管理办法》还对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作出具体规定,明确指出,对资金筹措有力、建设成效显著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对资金筹措不力、实施进展缓慢、建设实效有限的项目,提出警告并酌减资金支持额度。出现重大问题,经整改仍无改善的项目,中止项目建设。中止建设的项目学校不得再次申请“双高计划”项目。

 

 

 

韩企研发出手机电动汽车调整技术

创新连线·韩国

 

    韩国现代起亚日前宣布,在全球率先开发出使用智能手机改变汽车行驶模式的技术。这是使用超高速通信网络开发的车物连接(V2X)技术。在此之前,人们只能通过汽车自身搭载的设置功能对汽车的设置进行调整,虽然也能使用智能手机联动调节汽车座椅等,但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对整个汽车的设置进行操作,还是世界首次。

 

    利用这项名为“手机电动汽车调整”的技术,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对最多7项汽车性能进行操纵或调节,比如调整电动汽车发动机的最大扭矩、加速和减速灵敏度、再生制动量、最高限速、调节灵敏度、冷气暖气设置等。驾驶员只需设置好目的地,就可以自动看到剩余的距离和所需电量,从而根据情况,设定最优化的发动机效率和冷气暖气设置,对电比(相当于燃油汽车的能耗比)进行最优配置。

 

    随着个人信息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人开始对黑客袭击等安全事故感到担心。现代起亚汽车表示,在使用服务器保存和分享用户设定的过程中,公司使用了区块链技术,用来防止安全事故。由于关键的个人信息都以区块链生成的方式进行过加密处理,并储存在分散的数据环境中,几乎不可能受到黑客的攻击。

 

 

 

 

月壤8厘米之下均匀分布着水

陨石撞击可致每年损失多达200吨

   

科技日报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张梦然)月球水的来源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据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15日在线发表的一篇最新论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团队报告称,月球下层土里均匀分布着水。这些水源自月球形成早期,而小型陨石的撞击会释放这些月球上的水。这一发现为人类未来研究这些水的演变及更好地利用月球水奠定了基础。

 

    10年前,研究人员在月球表面发现了微量的水,表明月球的水并非像之前认为的仅存在于极地冰储中。科学家认为,这些水源自太阳风和陨石。但是时至今日,这些微量水的来源和分布范围仍存在争议。

 

    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内,科学家梅迪·班纳及同事决定对月球水来源进行深入分析。他们表示,NASA的月球大气与粉尘环境探测器(LADEE)搭载的一个仪器,在月球大气中检测到了偶发却含量异常高的水分,LADEE探测器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之间一直绕月运行。

 

    研究团队发现,检测到的水释放时间点,大部分都与研究期间发生的29次陨石群撞击时间重合。通过研究不同规模的陨石群所释放的水量,团队确定月壤最上层的8厘米不含水。在此之下的月壤中,则均匀分布着水,含水量最高达0.05%左右。

 

    根据研究人员的估算,陨石撞击导致月球每年损失多达200吨的水。他们分析认为,被释放出来的地下水源自月球形成初期。

 

    鉴于月球将会作为人类未来太空远征的“补给站”,对其水源水量的发现不但有助于日后进一步了解月球水演化,还将为人类合理利用这些水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