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本质全面推进高职“课堂革命”
李玉龙
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坚持内涵发展,掀起‘课堂革命’”的号召,开启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新思路。就高职教育而言,正确理解和把握课堂革命的本质,是推进高职课堂革命的前提条件。
笔者以为,高职课堂革命是指以高职院校教师为主体、以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教育现象和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和表征所展开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它泛指一线教师个体或团队基于高职教育实践、为了推进高职教育教学发展、依托课堂教学实践而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课堂革命的水平决定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师生发展的高度。推进课堂革命的愿景目标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做合一”,进而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落脚点是更好地促进师生的多元化发展。这意味着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既是教的过程,又是学的过程,也是师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做的过程,还是“产—学—研”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校企之间双岗交替、互聘互兼、双向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予以保障和实施。其间,教师不仅要考量企业生产核心技术与工艺流程及其创新,还要研究如何花费最小的教育成本和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教育绩效和生产效益。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产—学—研”之“研”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科学研究即生产技术(工艺)革新,二是教育科研即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相应地,高职课堂革命也要担负双重使命:一是要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依靠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进课堂革命
高职课堂革命的主体是教师,要系统推进课堂革命,工作重心必须放在一线教师身上。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与其教育科研能力发展水平都是一个需要持续完善的长期过程,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统一、与课堂革命相依存、与人才培养共始终,二者虽不完全呈现一一对应的状态,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以,持续提高的教育科研能力,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应对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诸种挑战,不断推进课堂革命的发展,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效益,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互动共赢:教师教育科研活动既能够丰富发展和提高其教育科学理论水平,又能够通过课堂革命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实践策略的持续创新。由此可见,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既是一个可持续的积累与教师人力品质提升、教师职业价值感和尊严感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高职课堂持续革命、教育模式不断发展创新、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逐步建立并日臻完善的过程。
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做倡导和践行终身学习的模范,要深入地学习教育科学基础理论、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把握职业教育规律、熟练掌握并恰当选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紧跟职业教育改革前沿动态,要把自身的学习与学习型团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勇于和善于推进课堂革命,切实促进专业化发展水平。同时,高职院校也要施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动态评聘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等,促进专兼职配置合理的结构化、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依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推进课堂革命
就目前看,一方面,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较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自觉性差,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的驱动力不强也不持久,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未形成与自身知识结构及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导致历史欠账越来越多,很难达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要求。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低,高职生自我发展前途渺茫是造成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方面诸多困境的根本原因,这些因素更加剧了高职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业成绩相互间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教育影响的漠视甚至对抗,在理论课教学中偶有极端现象发生。
应予指出,在高职院较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发展性问题,它必将伴随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以及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提升和办学吸引力的提高而得到解决。作为能力本位、以学生职业实践技能培养为第一要务的现代职业教育,比其他层次、其他类型的学校教育更需要课堂革命。当下,越是面临重重发展阻力,就越要发展;越是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就越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因此,一线教师要善于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在高职课堂积极稳妥地推进小组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计算机仿真等教学策略,并全面总结实践经验,大胆开发当下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之下的微课、慕课、精品课等线上线下共享课程资源,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境界、文化含量、艺术品位和感染力;积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确保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
通过优质高职校及专业(群)建设推进课堂革命
课堂革命是高职院校特色化、个性化发展的基石和保障,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在优质高职院校及专业(群)建设的大背景下,任一领域、层次和内容的研究,都不可能仅凭教师一己之力或一时努力就能够完成,有的建设项目甚至可能需要学科组、教研室,乃至于系际间、院校间的同仁们组建“科研共同体”,在一定的研究周期内分工合作;更多的协同创新成果,还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验证和修正。因此,只有紧紧依托优质高职院校及专业(群)建设这个大平台,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团队的整体优势,才能更好地达成课堂革命的预期目标。这既是优质高职院校及专业(群)建设的不竭动力,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路线、方法等的客观要求。可见,一所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是该院校课堂革命的前提、基础和引擎,势必决定专业(群)建设和院校发展的最后高度。
要加强优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就必须形成工作机制,努力提升教师团队的教育科研能力。要善于调动、充分发挥和保护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要区别对待不同科研发展水平的教师,注意分类指导,确保校本研训工作的针对性;要定期开展群众性校本教研活动,注意老中青相结合,取长补短,相观而善。此外,还要注重发挥政府“放、管、服”的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区域性的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平台,为一线教师精准提供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需求等相关增值服务信息,进一步拓展高职课堂革命的生存发展空间。
(作者系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科研处处长)
职教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需求链上
王寿斌
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时,回答了有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发展等相关问题。陈宝生部长指出,十九大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做出了总体安排,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教育部门在落实规划、搭建平台、狠抓质量等方面要精准施策,推动职业教育向深度发展,“把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需求链上,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教协同、校企合作就能取得更大进展”。
陈宝生部长的讲话,不仅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办学规律,而且为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教育,旨在培养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技能型人才,以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己任,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扎根本地经济,依托本地主导产业基地,把专业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
然而,当前个别地方的职教办学不同程度地存在布局凌乱、贪大求全、质量较低等现象,降低了职教品质。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够科学,没有整体规划:一方面,活力不足的学校撤不掉,走向衰败的学校转不了;另一方面,办学不规范的民办职校和培训机构却“野蛮”生长,影响了职教生态。混乱的布局增加了管理难度,许多低效运转的公办学校成了当地社会的“老大难”问题,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由不规范管理导致的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乱象,又进一步加剧了职业教育招生难、管理难、质量低、就业难的恶性循环。
相对而言,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职业学校的专业重复设置问题。从历史溯源,各地中职学校中比例最大的当数行业中专和干部培训学校,工、农、商、银、交通、粮食、会计、卫生等行业几乎无所不包。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些学校在完成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现实问题,它们或抱团组合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或汇入市场大潮转向举办综合性的职业中学。但令人遗憾的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往往陷入“大而全”“高大上”的专业设置误区。一些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随意,不顾本地企业需求,也顾不上考虑师资、场地、设备等办学条件是否具备。而高职院校热衷于追求“航空母舰”式的超规模办学,不仅行业特色越来越弱,人才质量不能保证,也面临着“船大难掉头”的风险,无法做到与企业行业发展无缝对接。
如此办学显然与国家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教协同、双主体育人”等职教办学要求相差很大。陈宝生部长关于“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需求链上”的重要讲话,应当成为职教办学的重要遵循。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职能,坚持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在各自行政辖区内强化职业院校的设点布局,并根据本地企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统筹协调校际之间的专业设置,避免重复设置专业,使本地职业教育的专业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需求链实现无缝对接,让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相互合作中互惠双赢,逐步走向深度融合。
需要指出的是,陈宝生部长讲话的最终指向,是推动职业教育深度发展、健康发展,而“把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需求链上”只是最基本的办学要求。纵然真的把学校办到企业集聚的开发区里,纵然做到了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如果没有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后盾和保障,办学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不能让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益,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促进职教办学和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浙江永嘉学院教授、副院长)
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之思
张健
产教深度融合是在现有融合基础上的一种深化和升华,是关系更为紧密、程度更为加深、境界更为提升、效度更为显著的一种融合。这样的融合其维度和逻辑路径不外以下几点。
一、精神层面:产教理念融合。产教深度融合需要以下理念引领。一是跨界整合理念。产教融合是跨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之界的一种存在,它需要跨界整合理论的指导,这样的深度融合才是合目的、合规律、合发展性的融合,才是有灵魂、有底蕴的自觉融合。二是利他惠人理念。利益逻辑是产教深度融合绕不过去的“坎”,是决定融合的深浅和成败的关键。合作只有在“相互满足对方需要”“利他惠人”的理念指导和践行中才能得以推进和深化,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
二、高端层面:产教文化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有层次的。有研究者认为:初级合作是物质的互惠,中级合作是机制的互动,高级合作则是文化的互渗。第一层级是撮合,第二层级是结合,第三层级才是深度融合、高层级的整合。再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过程看,它是一个始于做法、成于制度、终于文化的过程。做法是经验层面的,制度是机制层面的,文化才是合作的高端境界。产教融合只有升华到文化育人层面,实现两种文化上的逻辑兼容,才是真正实现了深度融合。
三、方法层面:产教机制融合。产教融合机制,即保证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目标实现的活动规则、运行安排和方式方法,在产教深度融合中不可或缺。这样的机制是多元的,比如融合的组织机制、对话机制、育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价机制等。
从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可以凝练出深化融合的机制,如统筹融合机制、“四链衔接”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统筹融合机制,包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布局,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统筹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统筹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等方面。“四链衔接”机制,指的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其中教育链、人才链属于教育侧、供给侧,产业链、创新链属于产业侧、需求侧,要求通过供给侧教育培养人才,更好地支撑需求侧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利益共享机制,是产教深度融合最深刻、最稳定的机制。在融合过程中,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获得和收益,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的各自诉求,这样才能达成合作多赢,维系和深化产教融合。
四、实践层面:产教创新融合。产教深度融合要体现在落地遂行、实践创新上。当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着不少问题,深度融合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创新突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的“三联”方略,就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创新举措。在基层实践中,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政行校联袂、师生企联合、教研用联动、学做创联贯”的“四联”模式。政行校联袂,是治理主体的融合;师生企联合,是教学主体的融合;教研用联动,是教师教学过程的融合;学做创联贯,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要素融合。可以说,这是一个全面的、富有创意的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范例,值得学习、借鉴、推广。
(作者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这所高职没有物业和保安
通讯员 张少利 王婧妮 本报记者 阳锡叶
每天上午8点左右,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楼、图书馆、办公楼等16个场所,都会出现一群身着制服、佩戴胸卡的学生,他们拿着扫把、簸箕、垃圾桶等工具,在校园里打扫卫生。这是该校为每个学生设置的劳动教育实践课。
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一尘不染的马路、干净整洁的教室和宿舍……这不是学校环卫工人的功劳,而是学生劳动的成果。而学校的保安,也都由该校的士官学员担任,他们的劳动课就是站岗、执勤、巡逻。校内每天设有3个岗哨,每个岗哨有两名身着军服的学生行军姿站岗,配合登记进出入人员、车辆;设3组巡逻队由保卫处老师带队定时巡逻,日夜守卫学校安全。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朱厚望告诉记者,学校没有物业也没有保安,相关工作都由学生承担。他自豪地表示,现在的校园环境,不用提前通知,不用突击搞卫生,任何时候来都干净整洁、规范有序。
劳动课作为必修课,学生毕业,这门课必须先合格。人人参加劳动教育的传统至今在该校已坚持了25年。学生在3年的学习生涯中,第一、三、五学期安排有劳动课,每次劳动课时间为一周,学分为4.5分。同时,学生的劳育成绩直接与优秀大学生评定、国家奖助学金等挂钩。
“我们专业的同学将来工作就是要耐下性来,给任务就要做好,不劳动、不动手,哪能出一手好活。从劳动课上,我们体会到了‘爱岗敬业、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该校学生李夺说。
该校教师徐晓敏在劳动课教师的岗位上已经工作12年,她亲眼看着无数“公主”“宝宝”成为自立自强的优秀学生。2007级空乘专业学生李灵(化名)原来是名副其实的“小公主”,从小到大家务都被父母包办了,到了劳动课上才开始学习清洗垃圾桶、打扫厕所,徐晓敏清楚地记着李灵第一天的劳动成绩不及格,“娇弱”的她哭着向家人诉苦。
经过老师的指导,组员的帮助,怕给全组拖后腿的李灵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最后,她已经能和大家一起出色地完成任务。“没有学校的训练,就没有现在的我。”已经在深航工作的李灵告诉记者。
“我们之所以25年坚持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目的是通过劳动实践和校内执勤,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务实重行。”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勇说,为了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今年该校调整机构设置,将劳动课教研室更名为德育实践课教研室,划归思政课部管理,以劳动周、劳动课为载体,切实培养学生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价值观,把立德树人、军航育人落到了实处。
据了解,该校近几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2%左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均超过95%。
人工智能如何与教育携手同行
本报记者 黄蔚 通讯员 高媛 徐晶晶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ImageNet竞赛在图像识别领域带来的突破,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快速发展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再次爆发。如何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职业教育、机器人时代的人工智能教育以及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智慧学习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两会热词。同年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把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并指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日常教学,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定制化,推动新型教育体系的构建。人工智能也在刚刚颁布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新课标中列为选择性必修课。2018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国家统一布局、统筹发展规划,在国家层面上形成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蓝图。
3月18日,第三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聚焦人工智能2.0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并专门举办分论坛,请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人工智能扩展教育新天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提出,随着智能城市、智能医疗和智能交通等社会新需求的爆发以及互联网、移动计算、超级计算、穿戴设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环境的巨变,人工智能开始迈向新一代,即人工智能2.0(AI2.0)时代。人工智能走向2.0的真正动因是,世界正从原来由人类社会和物理空间组成的二元空间,向由物理空间、人类社会和信息空间构成的新的三元空间演变。其关键理论与技术包括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和自主智能系统等。
当前,人工智能2.0技术初露端倪,AI已显露走向2.0的大量新特征,包括大数据上的深度学习+自我博弈进化技术、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已经萌芽,人机一体化技术导向混合智能、跨媒体推理已经兴起和无人系统迅速发展。潘院士指出,人工智能2.0对教育的挑战,包括基于大数据智能的个性化教育、跨媒体学习、终身学习的智能支持、教育现代化需要多领域结合攻关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战略实施中,队伍的组织和人才的培育是关键,要在全国形成一支政、企、学相结合的人工智能攻关力量,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和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创建一批政、产、学合作为基础,科学、工程和教育相结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试用灵活体制,实现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走向2.0,是人类实现新进步的一件大事,应主动推动国际合作,建设合作平台,与全球愿意携手的科技人员一起,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动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机器人产业发展最缺的是人才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人才需求极速增长,但人工智能人才供需失衡,人才数量少且质量不高。随着生产力的变革,更多更复杂的工作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主席董刚认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未来职业教育要积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岗位变革、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化和人才层次需求变化,将人工智能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落实职业教育任务,培养产业变革所需技术技能人才,提升现有劳动者素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回归教育本质,调整专业设置,引领产业发展;信息化影响下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精细化管理;“AI+”师资建设等。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刘宏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机器人热”的国际国内技术和产业背景,提出智能机器人是人类社会工具发展的最高形态的基本论断。机器人时代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就是要紧密结合产业背景,把握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前沿方向。目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最缺的是人才,人才培养最缺的是规范。机器人时代开展机器人教育,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交叉创新,推动“智能学科与技术”新学科建设。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智慧学习
哈尔滨工业大学多智能体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朴松昊教授提出,智能化是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智能机器人是具有感知、思维和行动功能的,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结果。未来智能机器人的几大发展趋势是,语言交流功能越来越完美,外形越来越酷似人类,逻辑分析能力越来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一技术近些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教育领域也正拥抱和吸收这样的新兴技术。为适应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推动下的信息时代变革,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此次论坛主办单位的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单位,以及数十家相关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全球教育机器人联盟,以期汇聚全球人工智能及教育领域的资源和力量,打造教育机器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全球教育机器人发展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解决智能时代教育关键问题,培养新时代的数字公民,共同推动教育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教育产业发展。
“我们现在进入了新的智能技术大时代,应将科学的线上游戏等进一步应用,纳入到智能教育当中,包括范式模拟和心理知识的使用,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发展。”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武汉大学张俊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改变和颠覆大多数现有工作岗位和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工业社会将升级为智能社会,我们应该引领时代潮流,以教师为中心的工业化教育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育转型。
百度教育高校方面的业务负责人罗虹荣谈到,随着首个国家级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落地百度以及无人驾驶系统和DuerOS系统(人机对话)的实现,百度AI技术已成为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领跑者。如人脸识别、知识图谱、知识捕捉、知识评测和知识共享等技术在教育领域(如课堂签到、学习图谱和云端知识库等)的应用,展现了未来人工智能与学校有机结合后形成的智慧教育生态。
教育机器人和智能教学系统是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典型,在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的过程中,将不断创新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学习潜能。教育要积极主动地适应智能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以深化应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全面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的潜在价值。(本报记者 黄蔚 通讯员 高媛 徐晶晶)
“地球透镜”证实北美地下存在巨大地幔柱
科技日报北京3月27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26日在线发表的一项地球科学研究称,科学家分析“地球透镜计划”(Earth Scope)的数据,发现了地球核幔边界处升起的一个地幔柱,美国西部黄石国家公园的火山活动很可能是受其驱动。
此前几十年来,人们一直热议的一个问题,就是黄石国家公园下面是否可能存在地幔柱——潜在的物质上涌形成的热柱。但地幔柱本身存在争议,因为地球内部的地震图像,基本无法清晰地显示出源自地幔深处的柱样特征。
“地球透镜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质调查局、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机构发起,是一个广泛、多目标并联合了多种观测方法的计划,被认为可以拓展地球科学的观测能力。此次,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人员彼得·尼尔森与斯蒂芬·格兰德团队,使用了“地球透镜计划”的美国观测台阵项目(USArray)收集到的数据。USArray项目可视为一个大陆规模的地震观测台阵,有能力提供岩石圈和地球更深处的连续三维图像。研究团队对北美下方地幔进行成像处理,鉴定出一个长而细的倾斜区域,地震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较慢——这可能表明存在异常高温的物质。该区域几乎连续贯穿整个地幔,下起于墨西哥下方的核幔边界,沿东北方向上连至黄石国家公园。
研究人员表示,该发现意味着,黄石国家公园的火山活动,包括热水泉、爆发式间歇泉(如著名的“老忠实间歇泉”)和地质时期的超级喷发,追根究底可能都是由从地核升起的深层地幔柱驱动的。
机器人药师值守无人药店 用药建议更准确
科技日报重庆3月25日电 (记者雍黎)机器人药师、无人药店将逐渐出现在你身边。3月23日—25日,以“传承·回归——共享智能健康新时代”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品牌药店工商峰会在重庆举行,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常务理事、分支机构负责人、医药工业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等5000余人参会,围绕医药产业未来发展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讨论。
据了解,本次大会以发展品牌引领作用为指导方向,旨在聚合医药产业品牌工业与品牌连锁的负责人、跨界大咖、行业精英,通过面对面交流,深度研讨产业发展未来,寻找、培养、塑造中国医药产业品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点科技与医药的结合是此次大会的重点之一。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李沛桥介绍,人工智能未来将在社会药店实现三大功能:打造药店智能大脑,最终实现无人药店;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精细化管理;通过搭建健康管理平台,实现多元化经营,对接医疗系统实现健康管理的闭环。
健康医药行业运营专家金峰表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不光是辅助诊断、智慧医疗,在医药生产领域和流通经营领域起到的作用也很多。如在生产方面,可以在生产流通领域实现智能分销,智能仓储,智能配送,以及在终端服务智慧医疗,智能药店居家养护。在经营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智能识别改变我们的经营行为、经营空间和医疗健康服务方式。
李沛桥透露,本月他们在山东试点的无人药店已正式开业。这个药店和无人超市差不多,不过里面有一位机器人药师“小乔”。机器人药师水平相当于一个有10年经验的药师,可以通过咨询对患者进行诊断,并给出用药建议,药店的智能设备会根据建议出药,患者直接取药移动支付即可。
“机器人药师将起到降低药店成本,提高药店服务专业度的作用。”李沛桥介绍,目前,药店的平均纯利润只有5%—7%,其中人力成本是最高的,是房租的两倍。而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有48万家药房,有一半都因为人才储备不足的原因,配备不了职业药师,为患者买药提供不了最准确的建议。当然他们研发的药师机器人提供的药方用的都是非处方药,而对于处方药,会根据相关的规定,请医院医生认定后再进行售卖。
此次大会举行了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人工智能分会成立仪式,该分会旨在将人工智能与医药行业深度融合,不断助力行业的新发展,助力行业转型升级,为药店和工业企业赋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服务。
学校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安宁职教园区麒麟路15号 邮政编码:650106 联系电话:0871-68870800 传真:0871-68870800
滇公网安备 53018102000069号 滇ICP备12002709号 云教ICP备0911010号 云南网警ICP备案 53018103702004号
Copyright ©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浏览本站时,建议使用浏览器极速模式显示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