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22年12月《职教参考》第107期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5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教学改革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以群建系 凝聚办学特色;三教改革 助推高质量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近几年,学院紧紧抓住河北省“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保定市“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良好机遇,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向改革要效益,以质量求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以群建系,集群发展,对接产业服务区域

当前,河北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雄安新区明确打造九大类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保定市也致力于建成国家级数据服务产业基地。

学院抢抓机遇,瞄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领域,明确“立足京津冀、服务ICT”的办学定位,以优势专业为核心,与区域产业相协同,按照技术基础相同、职业岗位相关等原则,重组了软件技术、云计算等以信息类专业为主体的八大专业群,其中的5系5群,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优化了专业结构,实现了群内资源共建共享,促进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在“以群建系、集群发展”的带动下,学院进一步凝聚了服务信息产业的办学特色,也有效促进了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

二、开展能力本位课程开发,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学院将能力本位课程开发作为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按照“双高专业引领,重点专业同步,其他专业跟进”的路径,从人才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开发、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活页教材开发、教学能力评价等8个关键环节入手,立标准、搞培训、出手册、做实践,开展了“三教改革大讨论和大实践”活动,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职业教育的标准和体系上来。

各专业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对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深入分析,形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注重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秉持科学的理念和原则,实施课程标准开发;以能力本位为理念支撑,开展活页式、手册式教材开发;通过项目设计、项目活动设计、项目教学过程设计三个环节,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精心编制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构建教师能力评价体系,同时,注重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新技术、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30余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形成了课程开发的系列成果。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职业技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初显成效。近三年,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物联网等国赛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7项。教师获教学能力比赛国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牵头13个X证书,年均通过率达到92%以上。

三、校企协同,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软件工匠

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催生教育供给的变革。差异化的教、个性化的学、精准化的管、智能化的评,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为适应产业发展,破解教学中的问题,学院确立了“因材施教、能力导向”的教学理念,开展了项目贯穿、柔性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并在软件技术专业先行先试,具体如下:

一是按软件工匠两线四类九岗制定差异化培养目标,通过岗位能力开发及模块化组建,将课程体系由“基础-核心-选修”等面向群体的传统课程,向通识平台课程、岗位课程包和拓展课程包等面向个体的模块化课程转变,使学生能够动态自主选择课程包。实施“岗位分流、特长分类、动态分班”的柔性三分教学组织形式,前两次选择四个岗位类别,在强逻辑或强操作的岗间流动;第三次在岗内的PLUS班(占20%)、NB班(占60%)、启嘉班(占20%)班间流动,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诉求,解决了软件人才培养个性化不够的问题。

二是校企共建“乐知学院”,引入真实项目,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开设“软件工厂”,承揽行业软件开发、数据挖掘处理等项目,保证技术更新的及时性。依据软件开发“需求分析、方案确定、编码呈现、测试验收”四个环节,各环节分四步循环实施,形成“四四循环”教学法,解决编码授课难题,保证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校企教师在各环节分工合作共同授课,保证教学场景的真实性,主动适应了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凝炼了“20个项目+10万行代码”的软件人才培养特色,解决了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性不足的问题。

三是设计游戏化的课赛体系,第一学期开设《趣味编程》线上课程,在游戏比拼中激发学习兴趣;第三学期举办Cccoder编程马拉松大赛,在协作中增强职业认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在竞争中勇攀技术巅峰。依托CSDN社区和启嘉网,搭建社交化的学习空间场景,通过设置笔记分享、优秀推荐、互赞收藏、幸运抽奖等平台活动,营造了乐知好学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获得感,点燃“乐知好学”热情,解决了学生学习内驱力不强的问题。 

四是开发了“教学做赛评管一体化”的程序员成长实践平台“启嘉网”,建立适应柔性培养的信息化评价体系,强化了日考、日报、日验收、项目验收的过程评价,拓展了学生、工程师、教师、教练、助教、家长的多元评价。平台用色块记录学习效果,以学情曲线分析学习行为,形成学生成长大数据,生成数字画像,智能推送学习内容,有效保证了软件工匠的培养质量。解决了学习评价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此项教学改革,历经12载研究与实践,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质培优,创新发展,向着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奋进前行。

发布时间:2022-12-11 作者:马志峰

 

 

 

 

消息  

关于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结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2〕18号)要求,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遴选,确定了1160门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发布时间:2022-12-15   信息来源: 教育部网站)

 

 

 

政策瞭望

让职业教育升学有通道 就业有门路

 

[导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了更高期待。如何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1月29日,西安市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就此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了更高期待。如何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1月29日,西安市政协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就此议题进行协商议政。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西安全市技能人才已达到172.6万人,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25%;高技能人才数为51.8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的30%。尽管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善、规划统筹不到位和供给投入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今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如何让过去“不被看好”的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市政协委员、西安领军培训学校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晨认为,首先要逐步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让学生家长选择职业教育,让用人单位依靠职业教育,让更多人看到职业教育升学有通道、就业有门路。

“西安面临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各类高技能人才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九三学社西安市委会建议,提高专业设置与陕西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促进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全方位对接,实现职业学校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西安市碑林区政协副主席张小哲认为产教融合要紧盯七项举措,即紧盯定向、订单培养模式,紧盯生产性实训模式,紧盯现代学徒制模式,紧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紧盯校企双方员工培训和研发基地建设,紧盯引企入校模式,紧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出现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对职业教育产生一定冲击。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认知度不高、满意度不高。更多家长愿意让孩子通过参加高考,接受高等学历教育。”针对这一现象,市政协委员、未央区楼阁台小学校长陈曦呼吁,鼓励培养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对于培养出职业带头人的企业进行物质奖励。对涌现出来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进行表彰和奖励,在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照顾和优待,营造全社会尊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氛围。

“‘双师型’教师既要能驾驭课堂,又要能指导实践,另外要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保障职教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出发,九三学社社员、西安铁道职业学校常务副校长刘爱民建议,设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定点培训机构,组织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实践,完善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同时,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激励更多职业教育工作者成为“双师型”教师。

与会委员和专家学者还建议,多措并举、提质培优,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强财政经费投入,提升办学条件,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大对职业学校的宣传力度,把改革任务落实落细。同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为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

 

 

 

 

开心一刻

判断天气

早上,我看见天气还可以,就穿着短袖出门了,下楼时遇见一个邻居穿着毛衣出来。

我们彼此看了3秒,她又进去了,我也回家了。

5分钟后,我们又遇见了,她穿着一件短袖,我穿着一件毛衣。

 

 

 

教育部: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国家语委日前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要求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

意见指出,支持高校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经典诵读等语言文化相关课程。强化语言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自觉抵制庸俗暴戾语言。加大普通话培训测试力度,为毕业生就业从事相关职业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水平提供支持。

根据意见,要增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社会供给。建好建强现有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站点,新建一批测试站点,主动面向社会人员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推广和语言志愿服务、应急语言服务、特殊人群语言服务等。

此外,意见要求推动语言文字科学研究聚焦社会应用,引导高校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质量提升、推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网络空间语言新现象、社会领域应用新需求、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语言服务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责任编辑:范广玲  来源:新华社 20221129日)

 

 

 

 

国际中文教育需求旺盛 81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构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12月8日在北京开幕。本届大会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多场论坛和中外交流活动,并将持续到22日结束。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800名相关各界代表参加大会。

记者观察发现,本届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呈现三大亮点:

第一,汉语水平考试更加火热,《考试标准》更好服务中文学习者;

第二,“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体现世界命运共同体大背景下国际产教融合务实合作;

第三,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梯队培养更为完善和体系化。

据了解,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对中文学习的需求持续旺盛,全球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8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人超过3000万。

(记者关红妍 范满源 周沁林  责任编辑:徐攀)

 

 

 

 

课程建设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分级的对策研究

 

节选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分级的目的是对课程开展全面评估,优化“金课”,淘汰“水课”,激活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全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章系统阐述了在“双高”建设背景下课程分级的方法、评价体系、分级的组织与实施、分级取得的成效等,为更好的开展课程评估工作提供借鉴。

3 课程分级组织与实施

学校制定发布《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类型、课程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改革与管理等,为课程分级评估提供制度支撑。

3.1 合格课程认定

合格课程由二级院部负责组织认定,院部成立课程认定工作委员会,成员主要由院部领导、专业负责人、教学秘书、校外专家等组成。课程认定工作委员会对照课程分级指标体系对未被学校立项的课程进行评估,对评估优秀的课程推荐到校层面进行认定(优质课程),对评估不合格的课程进行专题反馈,重点分析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指明解决措施,明确整改周期(一般为1年)。

3.2 优质课程遴选

学校组织对优质课程进行遴选,主要由教务处负责。课程建设团队所申报的课程应是校内正在使用的课程平台中已有课程,且必须为二级院部认定的合格课程,课程有完整的教学资源且至少有一学期的教学活动记录。学校为立项建设的优质课程提供建设启动资金,建设周期为 2 年,2年后达到精品课程验收标准的可以申请精品课程认定,未达到精品课程验收标准的延期(半年)验收,延期后的验收即为终审验收。

3.3 精品课程验收

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建设期满的优质课程的拾以超:“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分级的对策研究 1192022年10月 机电技术建设水平、资源质量、教学应用、互动效果等进行综合评议,认定过程中一旦发现有课程相关信息、数据造假等行为,将终止该课程本次认定工作,并对相应课程团队今后的申报进行限制。对通过认定的精品课程,学校授予精品课程称号,并提供升级改进经费,授予称号后课程持续运行不少于2 年,学校将对课程运行情况持续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课程实施退出机制。学校优先选拔推荐“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参加“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或“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选。

3.4 认定结果与管理

学校负责课程建设的监督、检查、评估和协调等工作,二级教学单位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具体组织和实施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建立课程建设评估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估验收,科学考核和评价课程建设状况。学校对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年终绩效分配、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教学工作量课程系数等方面予以倾斜,从而激励教师加大课程建设投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来源:《机电技术》拾以超 2022年10月30日)

 

 

 

 科普知识

扁桃体总发炎该不该切?

 

张嘴时,舌根两侧两个草莓状的半圆球就是扁桃体,它是人体抵御外界微生物侵袭的重要防线。但若这个防线长期处于 “崩溃”状态,发展为慢性扁桃体炎,就有必要手术切除。近日,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为一对双胞胎成功实施了扁桃体切除术。

“扁桃体是帮助我们抵御外界微生物侵袭的重要防线。当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演变为慢性扁桃体炎时,扁桃体不仅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能,还会诱发其他疾病。”泰州四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储俊才说。

作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关口,如果细菌、病毒想从这里进入身体,扁桃体就会做出反应,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抵御外界危害入侵。扁桃体在2岁后开始发育增大,但由于儿童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细菌、病毒的侵袭,所以儿童时期易发生扁桃体炎。而在长期炎症的刺激下,丧失了正常免疫功能的扁桃体会变成对人体有害的“病灶”,容易引发其他病症,比如心肌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眼下这对双胞胎就面临着这样的感染危机。“有的家长担心切除扁桃体后,影响孩子的免疫功能。其实在这时候,其他免疫器官会自然‘顶上’,代偿性地去发挥免疫作用。”储俊才说。

 

 

 

热点资讯

凝聚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共识

○二二年“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未来,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路在何方?

2022年“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日前在深圳、北京、上海、泉州四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代表参会。本届研讨会以“新内涵、新价值、新使命”为主题,为推动职业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重塑新内涵、创造新价值、承担新使命指明方向。

重塑职业教育新内涵

“如何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推动现代化产业发展,弥合数字鸿沟,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经济增长韧性,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研讨会开幕式的致辞引发了与会者广泛共鸣。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如何推动职业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承担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会议聚焦重塑职业教育“新内涵”,凝聚各界共识——职业教育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加强自身内涵革新与质量建设,深化产教科融合,整体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级,开展融合数字技术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具有数字素养、数字技能、绿色技能的人才。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秦昌威表示,今年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关于教育变革的愿景声明》明确,必须让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学会做事,注重掌握技能、更新技能和提升技能。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数字化浪潮,“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必须跟上时代,携手构建数字化职业教育新体系、新生态。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欣斌介绍,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在深职院设置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赋予学校“当好全球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的新使命。学校将依托这一国际平台,以实际行动推动数字化背景下高质量均衡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孙善学指出,不久前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职业教育要突出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职业学校专业数字化转型,培养更多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

“2022年—2029年这8年,将是职业教育转型的重要时间窗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表示,在此期间,要推进职业教育的平等、包容、质量和终身学习,助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创造职业教育新价值

会议发出的倡议提到:职业教育是创造价值的教育,既包括实现人人出彩的个人价值、助力共同富裕的国家价值、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价值、适应科技革命的产业价值、支撑经济发展的区域价值,也包括推动经济复苏和助力减贫的国际价值。

“我们创造价值、共享价值,来实现新的愿景。”澳大利亚博士山职业学院副校长裘文斌表示,在全球疫情笼罩之下,携手建立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关系,取长补短,共克时艰,更凸显价值。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认为,当前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更高水平、更具包容性的时代特征。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要秉持共享价值的理念,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国职业教育的理念、价值、标准,正在形成一套可供借鉴的模式和路径,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向世界传递中国职教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减贫脱贫的实践样本,助力技术技能共同体建设。

鲁班工坊如今已在19个国家落地生根,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标准、专业建设质量、教育教学模式得到合作国广泛认同。“鲁班工坊成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国家名片,也是外界了解中国技术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入口。”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吕景泉说。

在非洲建立的20个职业教育学习中心,持续为促进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执行主席龙宇翔表示,职业教育学习中心推动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走出去”,把世界先进的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引进来”,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中充分发挥了沟通纽带作用,为构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作出贡献。

承担职业教育新使命

2018年首次举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以来,“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注入强劲的“职教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共渡难关,共创未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必要发挥重大作用。本届会议对此倍加关注: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26名嘉宾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会议发布《世界职业教育小史》《金砖国家职业教育研究报告》《2022“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发展报告》等重要成果;会议话题既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也有反映发展中国家现实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金砖方案”……

2022年“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已经闭幕。会议形成的智慧成果必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就业增加之路、民生改善之路、技能提高之路、生活幸福之路。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13日第5版

 

 

 

 

2025年,20万现场工程师一线破解技术难题

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

 

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简称“专项计划”)。预计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专项计划”主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面向人才紧缺技术岗位,通过汇总发布生产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匹配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多方合作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

什么是现场工程师?实现2025年“20万、500所、1000家”的目标,需要破解哪些难题?

鲜明特点:不只是单一专业的技术人才

“现场工程师,也被称为现场应用工程师或现场技术负责人,是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研究员周海英介绍,现场工程师主要负责项目现场过程中的交底工作,做好日常监督和现场管理,保障施工现场安全、质量、进度,落实项目现场标准化工作,属于基层技术管理范畴。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湖南省职业教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郭广军以电子信息行业的现场工程师为例详细解释:“这类工程师要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分解转化理论知识,引导终端按照理论模型进行正确应用,解决终端的信息理解偏差,推进生产力实现更加准确高效转化。”

现场工程师有何独特之处?

周海英列举了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工作流程有先后,二是工作范畴更宽泛,三是综合素养更全面。在工程项目中,现场工程师不仅要参与部分蓝图设计,更需要通过技术支持、工程管理、质量监督与售后服务等方式,在生产、工程、管理与服务环节下功夫,着力将设计蓝图变为现实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现场工程师不只是单一专业的技术人才,而是多种专业的复合人才。它介于研发人员与业务员之间,不仅要具备售前方案设计、技术引导与培训的能力,还要具备售后交流、安装、监督及市场引导、回馈的能力;不仅要有资深的产品知识和应用技术,也要有良好的客户维护能力与沟通技巧。”周海英表示。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潘海生介绍:“与研发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工程科学和工程设计相比,现场工程师更强调工程技术的应用、维护与管理,成为连接研发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技术人才的重要桥梁。”

迫切需求:解决从1到N的“卡脖子”难题

大力培养现场工程师,原因何在?

在周海英看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工程项目技术应用集成日趋复杂,产品升级加速迭代,培养能够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多专业复合人才,已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迫切需求。

潘海生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迫切与必要,“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唯有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技术链深度融合,才能解决从1到N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现场工程师作为紧缺型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有效提供技术应用支持服务,增强企业高新技术转化能力,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提升产品开发进度,结合应用场景评估优化产品的工序、工艺,优化产品成本性价比,提升产品竞争力。”郭广军表示,加快培养现场工程师,“对于整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顶层设计之后,还需有一系列配套标准出台。“比如,目前现场工程师的实践体系需要予以更加清晰的界定与描述;现场工程师就业岗位标准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对接转换,同样也是现场工程师培养亟须重视的问题。”潘海生提醒。

他表示,现场工程师培养离不开教材、培养模式和学校师资、企业师资、教学资源的保障,“如何充分应用已有教学资源,并及时开发相关资源,特别是加强企业师资和教学资源建设,成为当前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关键因素。”

发展对策:培养模式、双师团队、政策供给“三管齐下”

时间紧,任务重。按照政策预期,到2025年,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还需要迈过哪些坎儿?

“培养模式是这一计划的核心。”周海英指出,要尽快形成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的培养形式,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核心课程,通过试点实践,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形成成熟有效的培养模式。

“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关键,在于如何基于真实的生产项目开展。”潘海生补充,应积极推进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校企签订学徒培养协议,明确学徒身份,享受相关待遇,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学徒培养和员工职业教育,加快完善将“积极参与现场工程师学院建设的企业”作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认定制度。

郭广军也认为,现场工程师培养要着重把企业生产性环节及内容引入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并把部分人才培养环节放到企业现场。“另外,还应加快本科层次现场工程师培养探索,推进四年制现场工程师培养。稳步发展职业本科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本科专业,培养高层次现场工程师,满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周海英强调的又一“关键词”。她表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具有教学能力的企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生产一线人员积极参与,与校内教师形成高水平、两栖式的双师团队,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岗位实践教学。

此外,加大政策供给也是专家们关注的要点之一。郭广军指出,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要落地见效、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就需加大对项目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充分调动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出台现场工程师培养定位、目标规格、师资队伍、实施条件、培养方案等方面指导性意见,明确产教融合现场工程师主体责任、义务、权利,明确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投入保障和政策支持等,切实提升现场工程师培养政策供给水平。”

“企业与学校的作用都要发挥好,‘新’字不可或缺。”郭广军解释说,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需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机制,突出服务企业现场工程师需求导向,严格遴选、精准发布现场工程师培养需求信息。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则需进一步探索现场工程师学院新模式,创新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机制,实现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共同评价,促进就业、服务发展。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2年12月06日

 

 

 

理论探索 

探索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部署要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高职院校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目前,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类型,因此职业教育结构需要优化、质量需要提升,探索一条“支撑产业链高端企业—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技术融入—组建服务产业高端教学团队”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支撑产业链高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突出等特征。当前,“专精特新”成为我国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通过专注领域和持续创新努力成为“隐形冠军”,有助于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制造强国建设。每一家“专精特新”企业所需岗位人才不同,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也不同,这就倒逼职业教育也要“专精特新”化。促进职业教育与“专精特新”企业深度融合,强化职业教育的“专精特新”要素,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高职院校可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带领产业链上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产业学院共建和专业共建,注重人才递进培养和认知迭代,注重采用双元场所(学校+企业)、双元师资(讲师+工程师)和育训一体的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掌握“专精特新”生产技能和操作流程,又认同“专精特新”企业文化的人才。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要开展科学研究,重点放在成果转化和数字化工艺上,实现科教融汇,科学配置资源,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首先,要聚焦前沿科技,推进成果转化。构建新机制激活新动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考核赋分,完善转化收益分配政策。落实高层次成果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一人一议”快速审批机制,打造由高端人才领衔、专家指导的高水平科研攻关团队,面向前沿科技产业变革需求开展研究。以“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为载体,联合构建“一套文件、一个中心、一支队伍、一片产业、一批人才”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机制,打通“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其次,要推进智能化产业升级服务,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深度合作研发,提出“工厂物联网+智能制造管理软件+信息集成”等系列整体解决方案,高度达成科研工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有效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数字技术融入。将数字技术作为高职院校未来5—10年人才培养方案的主线,落实到专业改造、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中,培养具有数字素养、数字技术的高端新一代产业人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三新”提升,一是融入新技术,开设新专业(专业方向)、新课程、新内容;二是建设新基地,建成“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高水平实训基地;三是开展新服务,引领企业向智能化生产转型升级。融入新技术,就必须上新课,要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升级和改造专业,及时新增如智能制造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新专业;开设“数字技能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大数据技术基础”等公选课,将“数字孪生技术”等新的技术课程融入传统专业的新课程体系,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给传统专业带来新活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数字型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数字经济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岗课赛证”融合式发展的教学新方法,形成政行企校多方共管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运行新机制。

组建服务产业高端教学团队。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产教科融合,站在产业链高端,针对重大战略需求和技术前沿,组建学科交叉融合、信息共通共享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成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提升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解决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和工程现场复杂问题、服务产业发展重大战略提供新型平台。精准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做企业服务升级的落实者。联合大院名校,提供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升级解决方案,解决关键性技术,锻造教师团队科研攻关能力水平,提升参与产业变革能力,更好地服务高端产业国家战略。

(作者:周海云 浙江工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 《中国教育报》12.13

 

 

 

科研园地

 

高职院校建工类专业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探索调研分析

 

摘要: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实际上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和改变,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本调查报告主要围绕对技能竞赛的认识、竞赛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竞赛对教学模式的影响、竞赛的内容与学生就业的关联以及竞赛的吸引力等方面在建工类专业的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技能竞赛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把竞赛思维模式融入教学中,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模式;竞赛模式

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且能够在岗位上取得成就,除了自身所必须具备得良好的职业素养之外,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随着高职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也需要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是结合工程行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将课程、技能、创新竞赛的内容与具体的课程内容、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将竞赛与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岗位练兵紧密结合,将学、练、赛与教融为一体,以竞赛为契机,提高参赛者的专业技术技能、创新意识以及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实现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而达到在大学阶段培养工程师综合素质的成效。“以赛促学”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以赛促练、以赛促教”通过比赛促使学生动手操练、实践、创新,提升综合素质;通过组织、指导竞赛,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及专业素养。

二、调研报告分析

调研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生数据,另一部分是教师数据,通过从学生的角度和教师的角度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学生在日常课堂中了解技能大赛的信息情况及参加大赛的方式

调研报告中显示,57.14%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中听到老师讲解技能大赛,39.29%的学生偶尔会在课堂中了解到技能竞赛,3.57%的同学从未了解过技能大赛。这说明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老师都有穿插讲解技能竞赛的相关信息,让学生熟知竞赛的赛程赛规。大部分学生是自愿报名参加竟能大赛,其中一部分学生是任课教师推荐和内部选拔等方式参加到技能大赛中。

2.课程与技能赛项目的关联性

从数据分析中显示学生普遍希望在课堂中能大量融入竞赛的知识,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学中,希望老师可以把竞赛项目融入到课堂中,例如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把历年竞赛的试题融入课堂中,将课堂知识和竞赛知识相结合。

3.技能赛融入课堂的意义

从调研中分析出,教师非常愿意在教学中融入竞赛观念,传统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较乏味,容易使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在教学中融入竞赛有利于实现学校技能的培养和社会岗位需求之间接轨;有利于了解专业前沿技术;有利于促进教改推动校企合作,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在高职院校建工类专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探索中取得的成果

通过对调研报告的数据分析,在建工类专业采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中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1.技能竞赛融入到课程体系

调整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符合竞赛类的课程,并增加了如竞赛相关课程的课时数,以往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大多都是二年级学生,竞赛中涉猎的知识是本行业和专业中的最新知识,但是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未能与技能竞赛的知识点同步更新,因此导致参赛学生学习掌握的知识点与比赛中应用到的相差甚远。

调整了课程体系后,将竞赛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大一到大二的课程学习中涉及的知识是本行业和专业中的最新知识,增加相关课程课时是,强化基础,在教学中推动技能竞赛,在竞赛中促进教学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技能大赛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接轨

为了使技能大赛能够全面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接轨并全面提高学生技能和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时,将技能竞赛考虑在内。既方便了学生学习竞赛的相关知识,又方便老师宣传技能竞赛。

3.结合技能竞赛与课堂教学

通过调整教学执行计划,调整开课学期,将与竞赛相关的课程尽量安排在比赛前学习。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竞赛的相关课程,培养兴趣进行选拔和培训。当学生在接到竞赛通知的时候,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降低竞赛带来的陌生感,从而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更多学生积极主动报名参加技能竞赛。

4.技能赛层层选拔,渗透课堂

从学生参加过的技能大赛级别调研数据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参加的是校级技能大赛和协会类技能赛,通过校赛和协会赛的选拔,最终选出优异的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通过层层选拔,学生专业知识不断增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在日常课堂中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一同进步。

(作者:邵丽娟   单位:云南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