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21年6月学术动态 上(第92期)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7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科研论文

常鹏飞《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深化》指出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的持续改革,职业教育这一板块也越来越被国家重视,因为职业教育一直在填补着国家技术性人才的空缺,这一点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中国是至关重要,目前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主要体现就是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 而近几年的《中国制造2025》中也提到:“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所以说职业教育的关键点是就是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索。

赵志群,周瑛仪《瑞士经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指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作为全球竞争力和创新力多年排名第一的国家,瑞士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被认为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秘诀。瑞士联邦和州政府以及行业组织统一决策、分层实施、紧密合作,为青年提供了中、高职教育和应用技术大学等多样化选择和灵活的学习路径,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降低了青年失业率;成功的“现代学徒制”还保证了企业职业教育投入的收支平衡。这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秦淑华,王元河《感恩文化融入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探讨》指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自古以来,感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在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中,感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途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缺乏时效性已经是很普遍的情况,其教育成效并不是很明显。指出在高职教育中,老师要利用一切资源培养其学生的感恩意识,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成效,让感恩教育成为高职教育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国际教育

日本:校外培训对学校教育有协同义务

李冬梅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校外培训市场新问题频发,出现了转型热、投资热、广告热、投诉热、舆情热等现象。规范校外培训,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校外培训治理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现实课题。在重视学习且补习现象普遍的日本,其校外培训机构被称为学习塾。学习塾的发展走过了一段从政府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到开始规范监管、认可价值并加以运用的历程。近年来,日本政府着力挖掘学习塾价值和优势,引导支持学习塾有序规范发展,并鼓励学习塾与政府和学校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一条日本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有效路径。

      多部门以扶持促治理。在日本,学习塾的治理主要分为行政领域的监督规范和行业协会的自律规约。1988年,日本政府将学习塾定性为“教育服务产业”,归属于通商产业省(现已更名为经济产业省)管辖,同时受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监督。经济产业省主要对学习塾的组织和经营行为实施监管和制约;文部科学省则将学习塾纳入“社会教育”范畴,主要从学习塾所开展的活动和内容角度对其进行监督和指导;厚生劳动省则是从对学习塾教师的关注切入学习塾的管理。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2017年特定服务产业动态统计数据,日本学习塾从业者总数约为33.6万人,参与培训的学习者人数约为260万人,全年收益达到9300亿日元。不论是从业者人数、参与校外培训的学生人数还是整体的营业额,学习塾行业的规模和效益都在逐年提升。2019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学习塾行业经营力提升指南》,围绕学习塾的教师人才等问题,要求学习塾针对教育+新科技、STEAM教育、探究性学习、编程教育等新型学习形态,进行相应的市场开发并提供独具特色的教育服务,通过加大力度引入前沿科技、协同学校教育等新型措施,综合提升学习塾的经营能力,进而推动学习塾行业向好发展。

      持续推动行业自律发展。1988年,日本学习塾行业协会代表的公益社团法人全国学习塾协会受当时的日本通商产业省委托成立,拉开了学习塾行业自律发展的序幕,其促进行业自律发展的具体职责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定行业准则并对学习塾进行认证审查;二是确保学习塾教师质量;三是规范学习塾经营行为,包括学生个人信息保护和学生安全确保等内容。日本全国学习塾协会一方面缓冲了政府对学习塾产业的直接行政干预,另一方面通过行业标准、相关认证制度等提升了学习塾产业的行业信誉和社会认同度,推动了学习塾行业的健康发展。2020年9月,全国学习塾协会被经济产业省认定为“各行业领域经营力提升推进机构”,因其在普及推广行业自律准则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成为教育产业中首个被认定的行业组织,也为学习塾行业的自律规范发展争取到更多的行政支持,包括享受宽松的税制措施和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援助。

      强化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合作。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尊重市场调节、多方主体参与的科学严密的校外培训治理体系,对学习塾的良性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日本学者佐久间邦友认为,学习塾具有独特价值,可被社会灵活利用,发挥其对地方政府的教育协助作用,与学校协同合作,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的“市区町村教育委员会及中学校长关于学校与外部力量合作的意识调查”结果显示,与1994年相比,2012年对学校与学习塾协同合作持肯定态度的公立中学校长比例显著增加,从27.3%上涨到50.2%;认为可聘用学习塾讲师到公立学校任教的比例也从1994年的19.1%上涨至2012年的46.3%。可以说,日本绝大多数的地方教委与学校校长都认为,学校应当和包括学习塾在内的民间机构合作,积极推进体验型学习、劳动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内容。

     2013年起,日本文部科学省开始推行“周六教育活动”,通过修订《学校教育法施行细则》,明确规定各地政府可根据实际需要,以学校协同校外人才、民间企业的形式共同推进“周六教育活动”,而包括学习塾在内的民办教育机构也有义务助力教育委员会与学校推进“周六教育活动”,共同丰富教育环境。根据日本全国学习塾协会发布的2019年度事业报告书,随着各地政府与教委对学习塾行业教育资源利用需求的持续增长,协会带头组织并引导学习塾积极协同学校教育。仅在2019年,协会就接受了来自全国7个地区政府的委托,调动所属区域内的学习塾机构开展为期一年的协同支持工作,包括向学校提供教材、试题、教师培训及免费的升学信息咨询服务等。(作者单位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ribenfushishantupian-09881813_3.jpg

 

 

专业参考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多元英语教评体系助推国际化人才培养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王云杰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国正在全球治理中贡献越来越多的力量和智慧,“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我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教学评价是高校英语教育开展的关键环节,是英语教学的指南针,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风向标,是检验英语学习成果的度量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了商务英语和应用英语两个专业,其中商务英语教学的方向为外贸英语和跨境电商,主要面向成人本科生进行授课,旨在培养学生在商务领域运用英语进行贸易、企业管理和外事接待等方面的能力,使其能满足现代各类商贸和外事活动的人才要求。学院力图通过打造多元英语教评体系来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多元课程内容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国际化人才不仅要能“说”,还要会“做”,也就是说,除了基本的语言能力,解决具体事务的能力也很重要。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根据“两手抓”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一手抓英语能力培养,开设了商务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翻译、外事英语等基础课程,夯实学生语言基础;一手抓商务操作能力培养,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办公自动化、跨文化商务沟通、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等商务实操方面的课程,为学生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奠定能力基础。除此之外,学院还组织开展特色的商务技能实训课程,包括外贸函电模块、模拟商务英语谈判模块等。通过搭建仿真的国际商务活动场景,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直观情境、模拟情境等协助练习,进行模拟教学,采用讲解与操作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国际贸易实践进行初步体验,鼓励学生“开口说”“动手练”。如在“外贸函电模块”,学院教师通过商务实训APP进行课程准备,将真实的商务单证或商务英语信函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列举真实商务活动中常见的追款、推销、交易磋商、贸易摩擦等案例,教授学生拟写商务信函、制作单证、解决问题、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督促学生学会用商务英语得体地进行沟通表达,从而顺利完成商务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操,了解了国际商务基本操作流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学院还经常邀请商务英语专业的优秀校友,与学弟和学妹们交流工作体会,让大家切实感受商务贸易过程的苦与乐。

多元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教学方式上,学院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基础,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旨在增强学生语言能力和商务技能的学习任务,通过课堂展示、小组讨论、调查研究、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为学生搭建“脚手架”,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学院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目的。商业英语技能实践大赛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比赛前期,学院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参赛学生小组提供到企业实地调研的机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总结企业取得成功背后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尝试找出企业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尝试为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赛期间,各参赛小组用10至15分钟时间,展示全英文讲解团队的项目开展过程与研究成果,陈述过程中可借助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进行多角度展示,并在讲解展示完毕后的5分钟评委提问环节,针对各种问题用英语做出回答。评委根据各小组提交的参赛资料质量、现场展示水平、答辩表现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商务知识和跨文化沟通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之中,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商务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学院还推出了校企联合培养,通过为学生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提高职业能力,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投身国际商务贸易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增强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多元评价方式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这样多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下,单一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式不能真正发挥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挥棒”的作用。配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学院采取了多元评价考核方式,包括多元考核内容和多元考核主体、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核心素养、商务操作和沟通能力。

一是在教学内容评价考核上,学院摒弃了单一的对英语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评价,增加了对学生商务知识、国际化视野、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综合素质,自觉向国际化人才的标准看齐。

二是在考核主体上,将考试成绩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情况、成长进步情况进行打分;学生互评主要体现在课堂互动中,如学院在教学中设置了演讲环节,每名学生都要自己准备内容在讲台上做Presentation(展示),学院制作了Presentation评分表发放到每名学生手中,表格上清晰地列明了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大家从内容呈现、语言表达、数据支撑等方面对展示学生进行打分,所得平均分为该学生的互评得分;用人单位评价主要是实习单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学院设置统一标准确保评价的公平性。

多元的评价考核方式,一方面使学院和学生更加贴近社会,便于获取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在教学和学习时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主动评价和被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考核更加客观合理,能从多维度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成长进步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给了学生互相学习、自我反思、改进学习的平台和机会,引导学生清醒认知自身发展方向。同时,多元的考评体系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反映教学效果,为学院及时调整教学战略和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方法、制定更加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供参考。(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王云杰)


3fc6743885437b7f102c0c358d12599735f4755338eb4-nueziJ_fw658.jpg 

 

 

行业动态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影响几何

秦琳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实施条例》修订,坚持支持与规范并重,将对民办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加强党的领导 明确办学方向

   《实施条例》规定:“民办学校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民办国际学校而言,无论是以国际化双语教育为特色的小学和初中,还是开设国际课程、与海外升学相衔接的高中,都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必须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实施条例》对民办学校基层党组织依法依规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并实施监督作出规定,民办学校决策机构组成人员中应当有党组织负责人,监督机构组成人员中应当有党的基层组织代表。同时,民办学校决策机构负责人以及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应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外方为实际控制人的社会组织不得举办、参与举办或者实际控制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民办国际学校必须遵循这些原则。

    突出公益属性 严守义务教育非营利性底线

    根据《实施条例》,公办学校参与民办教育受到严格限制。《实施条例》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得转为民办学校”,“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不得以管理费等方式取得或者变相取得办学收益”。同时,义务教育的非营利性原则被进一步突出。《实施条例》规定,“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学前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得与利益关联方进行交易”。民办学校集团化办学以及非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的关联交易和资本市场化运作也受到严格限制。《实施条例》规定,同时举办或者实际控制多所民办学校的,应当保障所举办或者实际控制的民办学校依法独立开展办学活动,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不得改变所举办或者实际控制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性质,直接或者间接取得办学收益;也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所有这些规定,旨在规范涉及民办学校的资金和资本市场化运作,特别是严守义务教育学校的非营利性底线,避免“以非营利之名行营利之实”。可以预见,国际学校集团化办学和品牌“连锁”建校将受到一定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国际学校关联交易和上市操作将被严格禁止,高中阶段国际学校的兼并收购、关联交易和协议控制等面临更严格监管。

    招生限制增加 严管课程教材

   《实施条例》规定,实施学前教育、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可以在审批机关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的标准和方式,与公办学校同期招生;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应当在审批机关管辖的区域内招生,纳入审批机关所在地统一管理;实施普通高中教育的民办学校应当主要在学校所在设区的市范围内招生,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的可以跨区域招生。过去一些家庭把民办国际学校作为公办学校之外的补充选择,不少民办国际小学和初中也存在跨区招生的情况。实行“公民同招”和义务教育阶段限制跨区招生后,一些民办国际学校可能面临生源规模和质量的双重压力,一些地区的国际学校布局也可能发生调整。

    近年来中央和教育部通过一系列文件加强了基础教育阶段开设境外课程和使用境外教材的管理,明确了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的根本原则。《实施条例》再一次重申“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民办国际小学和初中必须严守这一规定。对于民办国际学校集团化办学,《实施条例》规定,举办者和实际控制人向学校提供教材、课程、技术支持等服务以及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和保障机制。

    保障合法权益 促进多元特色办学

    根据《实施条例》,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自主开设有特色的课程,实施教育教学创新,自主设置的课程应当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所以民办国际小学和初中可以在课程中强化国际化元素和外语教学,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民办国际高中也可以探索开设国际课程。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民办教育实行分类收费的基本政策,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因地制宜积极落实推进,逐步放开民办学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实施条例》延续了这一政策,规定民办学校可以“基于办学成本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合理确定收费项目和标准”。同时,“对公办学校参与举办、使用国有资产或者接受政府生均经费补助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其收费制定最高限价”。对于民办国际学校而言,可以根据办学成本和市场需求自主确立收费项目和标准,客观上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满足特色化和个性化教育需求。

    此外,《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税收、用地、补助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权利。教师福利待遇、劳动保障、培训和继续教育、权利保护等方面的一系列规定,也有利于保障民办国际学校教师权益。那些办学质量高、特色明显、社会效益显著的非营利性民办国际学校,还将有机会享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优先扶持和奖励政策。

    坚守育人初心 探索高质量发展

    可以看到,新修订的《实施条例》颁布后,民办国际学校面临更多合规要求,特别是在分类管理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国际学校必须回归非营利属性,这对于国际教育行业,很可能带来一定降温效应。但从长远来看,更严格的规范和监管有利于引导国际教育行业健康发展,保障和提升教育质量,维护学生和教师利益,这是民办国际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民办国际学校在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教育需求,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中外课程融合互鉴,培养国际化人才以及支持学生海外升学深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国内监管更加规范和国际留学形势多变的双重挑战,民办国际学校要坚守育人初心,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作为根本办学目标。要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和自信,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探索教学方式创新。还要在办学模式、评价模式和学生升学发展方面积极探索,破除唯分数、唯考试、唯名校的风气,支持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海外留学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民办国际高中要积极探索双轨、多轨制升学,为学生未来发展拓展更多可能性。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重申将继续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明确提出要提高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民办国际学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建设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大有可为,将持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veer-108787272.jpg

 

 

科学知识

大气发光现象与磁场异常有关

 

地球的宜居环境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地球系统46亿年的演化进程中,正是偶极磁场的出现改变了地球环境演化的进程,它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

同样,地球磁场如果发生异常,也会对地球的生物圈造成巨大的冲击,乃至毁灭。例如磁场倒转时,地球系统就会失去地磁保护,进而可能造成生物大灭绝。

地球磁场异常会产生红色赤道极光

通常情况下,地球磁场是稳定的,但当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发生变化时,地球表面就会出现磁场异常区。当前,全球地磁场的最显著异常区是南大西洋异常区(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这是一个磁场强度显著低于偶极磁场的区域,即负地磁异常区,也是目前唯一的负地磁异常区,这导致范艾伦辐射带的高能粒子穿透大气层更深。在这个区域内,沉降的高能粒子可以在夜空中产生一种异于传统红色大气气辉的红色赤道极光。

最近的地磁场重建模型揭示了很多关于SAA演化的细节,例如,研究可以将地表2800公里以下的液态铁核的运动与近地空间环境动力学联系起来。但我们一定会很好奇,地球历史上,是不是曾经有过其他类似SAA的低磁场区域?

时光如驹,不留痕迹。磁场也是如此,它会将自己隐藏起来,隐藏于带有磁性的岩石里、陶瓷中,也可以隐藏于古代人类记录中。利用古代航海数据建立的全球地磁模型曾首次展示了16—18世纪期间,西太平洋地区存在明显的负地磁异常,即西太平洋地磁异常区(West Pacific Anomaly,WPA)。遗憾的是模型不可避免需要进行时间、空间上的平滑处理,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信息,我们无法获知。

古籍中现赤道极光记载

幸运的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魏勇研究员团队,偶然间发现古朝鲜的大量官方日记里竟然隐藏着地磁场的秘密。特别是在16—18世纪,古朝鲜持续、详细地记载了君王活动、国家事务、天气、天象等信息。在天象记录中,有一种被频繁记录的夜间大气发光现象——“有气如火光”,绝大部分位于朝鲜半岛南方,其肉眼可见性和动态变化性表明,“有气如火光”是赤道极光,由朝鲜半岛南方的负磁场异常引起的高能粒子沉降而产生。

古朝鲜记录使用的是汉字,通过古籍中的大气异常现象,可以获取WPA演化的线索。魏勇团队发现了这条线索后,兴奋不已。他们对古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共发掘出公元1012—1811年期间的2013条极光记录,并于2020年出版了专著《古代朝鲜极光年表》。随后,他们开展了赤道极光和地球发电机模拟的交叉研究工作,揭示出WPA百年时间尺度的震荡特征。

研究结果首次清晰地展示了赤道极光与WPA的联系,换句话说,地球的内部与空间具有协同演变的紧密联系,内部影响空间,而空间反映内部。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当今SAA的演化和地磁场的整体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过去几十年以来,SAA强度一直在持续减弱,范围在不断扩大,未来是否会发生下一次地磁倒转不得而知。这一研究为今后相关区域考古磁学工作提出了新方向,也为当今SAA区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未来,我们应加强在我国南海、东南亚地区、孟加拉湾地区的考古磁学和古地磁研究,丰富和完善1800年之前的地磁记录,为构建准确的WPA演化模型提供基础数据,从而也为预测地球磁场的未来演变提供坚实的依据。古代是现代的钥匙,未来,我们还应该加强从古籍文献中发掘科学信息,为我们探知地球的过去打开一扇大门,也为我们预测地球的未来奠定可靠的基础。(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ceGRs1cti4dow.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