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23年5月《职教参考》第110期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1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教学改革

基于教学能力大赛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大赛要求存在差距

(一)课堂教学缺乏立德树人的渗透

教学能力大赛明确要求,教师和学校都应当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思政教育。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关键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一些高职教师对立德树人教育内涵缺乏深刻的把握,在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对于德育培养缺乏充分的重视。部分高职教师虽然重视政治素养的培育,然而对于集体荣誉感等问题却存在忽视,并且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当前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实训课程进行安全教育,并且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同时道德教育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情况,因此建议学校重视社会公德以及职业批判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是关注专业素养的提升,但是却没有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二)课堂教学的教材缺乏职业特色及创新性

高职院校近年来意识到开发教材的重要性,但在这方面,教师却没有把握住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没有形成教育特征。在知识传授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在设计教材时需要按合理的逻辑进行。多年以来,高职院校往往会对普通高校办学模式加以借鉴,在编写教材时采取的范式与普通教育大同小异,极力突显课程理论体系的综合性,却忽略了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能力、从实践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的作用,编写的教材不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特色不够鲜明。采用的教材很多都是对本科教材进行了全面复制与照搬,教学内容繁杂,难度较高,简单地把多样化的学习资料进行堆砌,设计出了复杂的体例,过于强调“多与全”的重要性,教学难以为实践提供服务。没有形成特色化校本教材,立体式、活页式创新教材,学生面对厚重的教材心生畏惧,兴趣培养更是难上加难。

(三) 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与教法存在问题

(四) 课堂教学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不相吻合,偏离了教育实际。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不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符合“类型教育”规律。职业院校在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当成重点,“满堂灌”“闭门造车”的情况较为突出,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多年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一时之间无法发生真正改变。教师在没有把握住学生诉求与特长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更无从提起。教师成为教材的“传声筒”、知识的“搬运工”,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同时,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职教改革过程中,高职课堂教学被遗忘,成为空白点。在高职教育改革推进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盲点,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生利用课堂时间看小说、玩游戏、听音乐等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毫无兴趣。有些教师担心学生对自己给出不良评价,对这些情况听之任之,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四)课堂教学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不适应开放式过程化的需求

在教学评价中,教学目标要起到重要引领作用,评价要涵盖整个教学内容,关注教学决策是否有效,同时对教学活动创造的价值做出判断,能从多个方面入手对教学情况进行描述,判断教学质量、分析教学成效,找到教学中存在怎样的缺失。评价反馈信息的梳理,能让教师对“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产生客观而全面的了解,师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与修订,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调节作用。然而,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考核与评价并没有这样进行,依然以一张试卷定结局,这种传统的考核形式只能展现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做出评价,学生的潜能、思政表现等被忽略。

二、基于教学能力大赛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策

(一)课堂教学加强立德树人的培养意识

“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向教育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将此视为检验学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发挥出文化在育人中的浸润作用,充分体现出德育的价值,让学生能在文化素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方面实现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敏锐地从专业课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工匠精神,加深学生对二十四字价值观的理解,充分发挥出课堂这一育人主阵营的作用。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潜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色,例如传统文化知识抢答、道德讲演、礼仪表演等,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把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与专业教学知识点整合到一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能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讲述一些在专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专家的故事,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领。思政课程建设目标的落实,能加深学生的思考与感悟,从文化、素养、精神等方面得到提升。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身示教,向学生传播人文素质教育,在立身、育德、施教等方面,都要把“德”当成基点。

(二)课堂教学的教材要切合高职教育发展需求

在对教材内容实施改革时,要重点关注三点:一是思想性。《方案》中向职业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在育人活动开展中实现工与学、德与技的整合。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高职学校使用的每一套教材,确保所有教师都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把握住主动权,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有效引领。二是特色性。对于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在实践之中体现出职教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开展的宗旨,要以此为导向编排教材,不断突显职业特色,让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贯彻落实。三是时效性,各行各业都在发展,随时都会有新的流程、规范、工艺等得到运用,要紧紧跟上行业与产业变化的节奏,积极开发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增强教材内容的时代特色。在编写教材时,要落实三大要求:一为职业化。教材在开发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都应该是重要的参与者,这种“双元”合作有利于教材编写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也能让职业教育更好地对接企业用人需求。二为简易化。高职学校使用的教材,要与学生的学习特征、文化基础保持一致,教材编写人员要增强教材内容的通俗性、学习的简易性,创新性地使用教材。三为活页化。高职教材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之中,要增加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运用,要在教材使用中逐渐摸索出经验,让专业教材出版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得到解决,让教材更新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

(三)提高课堂实施的教学质量,教法要符合高职生源实际

1.对课堂教学形态进行变革

高职教育改革在推进之中,课堂教学应该是重要的支撑点,杜绝“满堂灌”的不良做法,对课堂形态进行调整,对教学流程进行精简。高职教师应从生产实践中找到典型案例,将其引入教学活动之中,尤其是模块式、情境式、项目式教学模式,更应该得到推广与利用。在改革教法过程中,要利用好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质效的提升助一臂之力。虚拟课堂、慕课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智慧学习平台也要得到充分利用。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面,要根据学生与用人方的需求变化情况采用能吸引学生注意、赢得学生喜爱、提升学习有效性的教学形式,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讨式学习与团队协作化实践,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案例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让课堂焕发出活力。

2.积极建设课堂,增强活力

一是要所有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让课堂能吸引所有学生。为此,要组织教师之间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把听、说、评课当成常态工作来抓。与此同时,也要组织课堂教学评比与考核活动,在教师评优与晋升中,都要把课堂教学当成一项重点内容。二是要鼓励教师对课堂教育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法进行创新,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三教”改革中有突出表现。教师要揣摩学生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好多种方式,例如实物演示、案例评析、现场模拟等,这些教学活动的组织必定会对学生起到吸引作用。三是要强化课堂管理。教学成效的取得,前提就是课堂教学要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课堂学习氛围如何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意识、态度、方法、水平等。要想教出“站”着的学生,教师自己不能“跪”着,教师要对课堂负责,不能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违纪现象视而不见,要管理好自己的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应建立“三元三维”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要把学生当成中心,以多维度、多主体、全流程的方式进行评价,对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三元三维”评价体系中,“三元”就是以学生、小组、教师为评价主体,“三维”则是从现场授课、岗位能力、综合知识三个维度入手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与考核实施中,要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在不同环节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体现出考核的科学与合理、立体与全面。在评价中,教学目标的达成率是一项重点,后台对每个节点的学习设置了参数,根据各个功能模块的积分、测验评阅情况、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等,动态化地对考核数据进行存储与更新,确保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实情有客观的了解。

张笑 高职观察 节选自《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政策瞭望

五部委出台《关于做好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有关衔接工作的通知》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有关衔接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2023年起,不再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统称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并明确一系列衔接措施。

一是建立去向登记制度。教育部门建立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制度,作为高校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的必要环节。

二是明确户口迁移要求。高校毕业生户籍可以迁往就业创业地(超大城市按现有规定执行),也可以迁往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三是明确档案转递衔接。2023年起,组织人事部门和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在审核和管理人事档案时,就业报到证不再作为必需的存档材料,之前档案材料中的就业报到证应继续保存,缺失的无需补办。

四是明确报到入职流程。用人单位可凭劳动(聘用)合同或就业协议书(含网签协议)或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或其他双方约定的证明材料,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报到入职手续。

五是明确信息查询渠道。用人单位、户籍和档案接收管理部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办理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业务时,可通过查看学历证书、劳动(聘用)合同(就业协议、录用接收函)等,或通过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系统(https://dj.ncss.cn),查询离校时相应毕业去向信息。高校毕业生和有关单位可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chsi.com.cn)查询和验证高校毕业生学历、学位信息。

《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和高校要认真梳理调整原涉及就业报到证的办事规则流程并及时公告,进一步精简证明材料,切实做好取消就业报到证有关工作衔接。

来源:人社网  2023年5月12日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完善家校社协同联动工作格局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经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行动计划》部署开展八项重点工作:一是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坚持学习知识与提高全面素质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三是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四是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健全预警体系,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五是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配齐心理健康教师,畅通教师发展渠道。六是支持心理健康科研,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性、前沿性和国际性研究,推动成果应用。七是优化社会心理服务,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八是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推广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验做法,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行动计划》强调,完善各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二是落实经费投入,加大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费保障。三是培育推广经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创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来源:教育部   2023年5月11日  责任编辑:戴文慧

 

 

 

课程建设

聚焦“一堂课” 打好“组合拳”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显成效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一堂课”,打出一套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组合拳”,通过构建课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课堂提质增效,分层培育“三级课堂”推动教师教育教学改革,运用大数据技术赋能多元评价主体,完善课堂质量评价系统,实现课堂数据“聚合挖掘—统计分析—监测预警—多维评价—反馈改进”,数字技术有效支持过程性评价,有效破解评价维度单一、结果应用不到位、评价分析不精准等问题,获得广大师生、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一、实施课程分类评价 校院两级督导推动课堂提质增效

 实施“一课一标”,根据课程类型制定评价标准。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思政课、线上课、劳动教育课、体育课、实训课、“理实一体”课、理论课7类课程分类评价。推进课堂教学全过程评价,探索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形成了涵盖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学习效果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观测点的课堂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以标准引领“教”的方向,着重评价教师教学设计、课中组织、课后反思。以评价凸显“做中学”,着重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总结。

实施课程分类评价,建立校院两级督导评价机制。持续完善由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总负责,学校质量办、专职督导、学院督导组、兼职督导各司其职的督导工作队伍。落实《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听课实施细则》《优质课、示范课培育实施办法》等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以校、院两级形式按照“每日检查、每月小结、每季分析、年度总评”开展督导评价。通过党政领导抽样评价—职能部门分模块评价—二级分院改进评价—教研室教师交互评价—校外督导第三方评价等工作流程,相互协同,实现“听课—评价—反馈—改进”良性循环。校院两级课堂分类评价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强化了任课教师教学质量主体责任和二级学院监管责任意识,课堂评价指标的信度和效度显著提高。

二、分层打造“三级课堂” 等效评价激励教师潜心育人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强化政策激励,持续开展“优质课分批推进、示范课辐射带动、‘金课’培育孵化”的“三级课堂”建设。“三级课堂”建设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理念引导,系统设计。“三级课堂”以“任务型”课程理念为指引,要求教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对接岗位需求、对接产业发展,彰显职业教育课堂特色,强化“做中学”。优质课鼓励教师在思政育人、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信息化教改等方面有所创新;示范课按照教育部门“两性一度”的要求,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训练、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金课”在示范课基础上打造精品,形成课堂改革典型案例,并孵化省级及以上课程。二是加强培育,分阶递进。通过加强专家指导,教师们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梳理课程目标和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以专题培训、集中培训的形式,全过程“一对一”用任务导向设计学习任务及教学情境;以现场说课、专家点评的形式,规范课程定位、完善整体设计;以随堂听课、综合评审的形式,优化单元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营造真实工作情境、布置真实工作任务、运行真实工作流程,把知行合一的职教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明确标准,强化建设。明确教师个人申报、二级学院推荐、学校评选等评选标准,开展课程培育、督导诊断、专家评审、课程建设等多环节实施。示范课和优质课在一年建设期内要完成校院两级说课展示、辅导青年教师,通过持续优化培育和组织方式,发挥优质课、示范课、“金课”的辐射引领作用,推动“三教”改革。四是创新机制,等效评价。学校创新激励机制,对于优质课、示范课立项项目予以经费资助,优课优酬,“十三五”期间,学校累计投入近千万元。采用“业绩等量替代”的方式,获评优质课、示范课立项的教师可享受相应等级的论文或课题业绩绩点,并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激发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内驱力,让更多师生受益。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数字赋能推动课堂数据共享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形式,挖掘教师、学生、管理者、用人单位、第三方等多元评价主体的需求,按照“教师端、学生端、管理端、企业端”四个模块设计思路,“三阶段”分步建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阶段一:采集电子班牌系统分析教学过程数据,记录在线巡课平台课堂行为数据,借助智慧教室学习活动数据,实现课堂数据聚合管理。阶段二:以课堂数据共建共享为导向,设定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管理服务部门6个层面监测指标,开发了课堂签到出勤、当日课表、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公告信息等功能,对异常数据提示预警,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监测。阶段三: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课堂数据进行挖掘、统计、分析,形成动态的“学生画像”和“教师画像”,教学管理部门依据“画像”分析对课堂进行反馈,实现数据支撑教学过程性评价。学校先后出台《移动教学评价办法》《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实施细则》,通过标准引导,落实多元评价,打破数据壁垒,共享线上线下、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等数据信息,运用多维数据进行监督、评价,支持管理决策,实现“评价开展—数据分析—结果运用—反馈改进”闭环管理。

学校通过聚焦“一堂课”,以教学评价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满意度以及教师满意度。近两年数据显示,学校课堂育人学生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毕业生母校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保持在98%以上。

通过数字赋能,课堂教学评价由可量化走向可视化、由大众化走向精准化,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扁平化走向立体化。“十三五”以来,学校累计培育优质课程129门、示范课程10余门,孵化国家、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4门。学校入选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推动建设国家“双高”专业群1个、省级“双高”专业群2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近两年,教师获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以上奖项16项,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技能竞赛奖项人数990人。学校“培育人人奋斗精神 创造人人出彩机会”案例入选浙江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23年5月16日 王珊

 

 

 

 

 消息

书香共聚 博雅共读

学校党委书记参与师生共读共享读书推广活动

根据学校党委开展“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中的未来工匠读书活动之要求,教务处图书馆于5月18日以“书香共聚 博雅共读”为主题开展了师生共读共享的读书推广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木红春到活动现场做读书推广活动的动员和读书分享。

 


 

 

理论探索1

经济包容性增长,现代职业教育是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已在促进人力资本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传承与创新及社会公平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既要助力经济增长,也要赋能社会发展,抓住“人才、科技、公平”发力,聚焦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科技服务与产业升级、公共资源供给提升,以高质量为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垒筑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提升普惠性人力资本水平

人力资本水平是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决定性要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人力资本开发。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技能水平,增强低收入群体获取一技之长能力,通过改进其劳动参与方式提升参与财富创造能力,是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内容。现代职业教育应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围绕区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紧缺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训再造竞争优势,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家政养老民生产业领域等技术更新快、人员流动性强的行业开展轮训,周期性更新人员知识技能水平,确保就业持续适应性。着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级,面向重点就业群体如退役军人、个体工商户、新型职业农民等,搭建多样化技能培训平台,激发其经济活动参与的活力与效率。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健全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制度,通过开展园林技术等4个专业教育与培训,使3600余名退役军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同时,实施职业技能增值行动,联合人社、民政、残联、社区等政府部门,重点关注残疾人员、大龄或长期失业者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展低投入、易上手、可持续的技能培训项目,使其获得一技之长,从而更多地参与经济活动,逐步脱离低收入群体。另外,顺应数字潮流与变革潮流,重视对快递员、外卖员、网络直播人员等新业态就业群体的吸纳再培训,迭代升级培训服务模式,增强新业态灵活就业者可持续发展。

建设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试区”,助力产业能级跃升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关键,也是壮大经济发展根基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尤其应该瞄准企业技术变革和升级需求,以智力和技术支持关键技术升级,通过科技服务间接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增强专业适应产业能级提升的能力,推进“一区域一集群”布局建设,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布局打造职业院校发展集群,优化区域化的专业集群建设,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专业支撑度。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需求,新增设置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6个专业,打造服务专业产业升级的布局。与企业共建共研,优化技术技能服务供给模式。山东省淄博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平台,破解海底电缆故障行波测距等技术难题,助力企业增加销售额3500余万元;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建设“四川省航空材料检测与模锻工艺技术工程实验室”,助力航空航天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参照其做法,职业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共建大师工作室、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能够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配置,有效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衡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公平分配与共享,提升特殊群体受教育的整体水平,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核心要义。职业教育加强教育资源供给、公平分配并重视个体资源享用能力提升,提升结构性、生理性及心理性等多类特殊群体受教育机会和质量,助力“造血”功能增强,形成与政府兜底和物质扶助等“输血”相结合的帮扶系统,是社会包容的重要表现,也为提升经济包容性增长打下良好基础。适度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扩大职业教育受教育对象。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受教育需求,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市场开放力度,适度新增学位,向相关群体提供无附加条件的受教育机会,实现“应学尽学”,如宁波市2所高职、8所中职学校每年接收来自四川凉山州的100余名学生来校就读,为凉山地区“职教一人、全家致富”贡献职教力量。实施“扩面提质”技能供给行动,结合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培训,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培训网络,实现技能供给全域覆盖,打造15分钟技能提升圈,满足各类群体对职业教育资源的享用需求。强化对特殊群体资助,阻断人力资本状况代际传递。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子女、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采取特殊化供给,加大学业资助,并提升其享受服务的可行能力。如安徽省围绕职业院校受助学生发展需求,将“奖、助、勤、免、贷”等资助手段进行整合,构建完善的“智慧资助”系统,通过大数据手段在对象精准识别、工作流程简化、资助资金精准分配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较大成效。

作者:张菊霞 邓可可 分别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学院讲师。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2023年05月18日第08版

 

科普知识

科学家用细胞育出首例厘米级鱼肉17天长成

各项指标与真实大黄鱼肉十分接近

 

(记者江耘)仅用17天,科学家就能用细胞培育出带有腥味、质感Q弹的鱼肉。16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东红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陈军教授牵头的细胞培养鱼肉团队,联合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对外宣布,通过干细胞分离、工厂化培养与组织化构建技术,联合团队成功合成国内首例厘米级细胞培养大黄鱼组织仿真鱼排。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合作期刊《npj—食品科学》。

用细胞培养鱼肉,本质上是通过动物干细胞在体外进行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过程。其中,细胞通过增殖不断增加数量,再通过分化产生形态结构功能各异的细胞类群。细胞培养肉被认为是极有潜力解决未来人类餐桌肉品和蛋白供应,减少人工养殖肉类动物对水资源、土地资源高度依赖的技术之一。

该项研究中,科研人员以大黄鱼为对象,分离出具有高传代能力的肌肉、脂肪干细胞,并通过调控两种信号通路诱导肌肉干细胞分化;基于可食用凝胶改造仿生建构鱼肌支架,产生类似自然鱼肉该有的结构和纹路,令肌肉细胞沿着3D打印的仿生结构有规则地生长,形成三维培养肌纤维束,实现组织状细胞培养鱼肉的制造。

记者了解到,为细胞增殖和分化提供养分的培养基是细胞培养肉生产流程中最重要的成本控制环节,联合团队筛选出低血清的基础培养基,有效控制了成本,为将来大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基础。

科研人员进一步分析了人工鱼排的外形,并对其细胞数、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的比例、硬度、黏性、弹性等特征与真实大黄鱼的肌肉组织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这些指标看,两者十分相似。”刘东红说。

“细胞培养鱼肉走向餐桌,还要进行大量的安全性评估。相信随着技术不断深化,一定能在可见的未来批量化生产。”刘东红表示,这项技术将为未来用不同鱼类乃至其它经济动物的细胞,培养获取优质蛋白提供新思路,并且对于海洋鱼类资源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来源:科技日报  2023年5月16日)

 

 

 

理论探索2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变革的时代进路

 

一、引领:构建职业教育开放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只有实现人才培养、学习方式、教师发展、评价模式等全方位的变革,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受教育变革滞后性的影响,未来职业教育只有在国家顶层战略的推动下,准确研判智能技术发展态势,构建数智化开放发展格局,才能实现良性持续发展。

一要激发内生动力,加速构建全域“智能+”生态。要形成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和谐统一发展的理念,升级职业教育智慧治理网络体系,推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各级智慧教育平台构筑交互式、立体化、新形态的多媒体资源,为智慧课堂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建立职业教育智库,搭建开放共享公共数据平台,形成职业教育大数据中心。挖掘职业教育大数据的深层价值,探索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转换“生态链条”,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二要推进协同治理,优化“政校企行”体系。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要构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协作的数智共同体、人机共同体、产教共同体,发挥信息技术的多元治理功能,提高数据在决策中的影响力。要加强跨国、跨域、跨校合作,引入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资源,与产业交流平台接轨,与前沿技术形态深度接洽,与高新产业创新协同,与国际职教改革互鉴相长。

三要洞悉就业市场,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设计。定期开展调研,把握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动向,科学预测应用开发类、算法研究类、运营管理类等岗位的人才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比例。更新专业培养方案,增设技术前沿的系列交叉课程,鼓励师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以考取人工智能工程相关证书,扩大知识视野,适应新时代对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宏观上扩展了职业教育科学治理和统筹决策的能力,微观上促进了精准教学及客观评价。同时,职业教育仍需遵循教育实践规律,平衡好以下几对重要关系,促进全面变革。

一是智能与传统的关系。促进教育均衡,使传统职业教育与人工智能优势互补,促进职业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人才供需动态平衡,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二是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深化AI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扩展现实等数字感知技术的融合运用,搭建逼真的虚拟实践空间,消除虚拟与现实的时空限制,破除数智资源共享壁垒,缩减数智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差距。

三是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坚守职业教育本质和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挖掘人工智能的工具价值,创新开发应用,促进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保持“人—技术—职教”和谐发展的正向关系。

四是规模化和个性化的关系。要根据学生的规模化和个性化需求,制定兼顾共性与个性的阶段性教学目标,提供更科学、更高效的教育服务;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互动的画面,让知识库与信息库更加符合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记忆特点,从而正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实现“探索式、发现式”规模化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二、创新:重塑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形态

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和技术的迭代不断加速,职业教育亟待重塑教育教学实践形态,灵活运用教学时间和空间,引导教师将部分精力投入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形塑价值理性、激发学生的自我动能上来,有效防止人工智能技术工具理性僭越。

第一,强化教学内容的AI元素融入。整合重构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革新调整成领域前沿所需,具体来说:一要将人工智能的原理性知识包括基础概念、演变历程、应用场景等纳入教学内容,并坚持与原有课程实践内在融合的原则。二要将方法性知识包括算法原理、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图像处理等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三要纳入人文性知识,包括伦理道德、价值取向和工匠精神,培养科技素养、数据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行业的与时俱进落地应用。

第二,强化教学模式的现代化智联。依托“AI+数字感知技术”打造具有高度沉浸感的智慧化学习空间,推广“AI+X”智能教学模式,实现真实教师和机器教师的联合辅导,打造无边界的学习场。线上线下融合(OMO)模式具有可弹性教学、自适应学习、虚拟与现实无缝衔接等特点,能满足多场景、多设备、多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新常态。跨域协同模式使异地学习进程能在企业顶岗实践和校园理论课堂中交替进行,实现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的无缝衔接;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学习,学校也能通过实时视频参与现场管理、掌握顶岗实况,还能大幅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有效补足校园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

第三,强化教学评价的系统性分析。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评价,有助于更深入地挖掘教育价值,更全面地评估教育活动,更科学地诊断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师生等教育主体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系统性评价,逐步走向多元化、智能化、动态化、个性化。构建管理者、教师、学生、服务人员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教、学、考、评”智能分析。通过智能平台呈现全过程、可视化、系统性的学情动态,为每位学生进行独立“画像”。一方面,实时分析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形成个性化系统建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实时分析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为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供参考,促进“教”与“学”互促互进,实现“螺旋式”提升。

三、规范:完善人工智能技术伦理规制

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给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为此,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技术伦理规范,使得教育主体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实现人机协同发展。

第一,技术向度的伦理规制。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始终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其算法推荐应不断提升透明性和可解释性并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教育主体利益原则,充分保证师生的自主性,警惕人工智能技术被滥用的风险,杜绝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系统决策;二是遵循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责任原则,应用开发方应保证算法透明度,使用方应遵循权责一致原则。系统平台对数据的使用和加工不仅应获得教育主体的许可,还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来加以保障。对于利用人工智能可能推导出的、超过教育主体最初同意披露范围的内容应受到规制。

第二,教育向度的伦理规制。提高师生数字素养,巩固其职业教育主体地位,杜绝让渡智能主体。一方面,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不仅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具备人工智能教学能力,能灵活运用智能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策略部署和个性化指导;使教师掌握人工智能伦理知识并能对人工智能伦理道德风险进行预判性处置,有效保护数据隐私,持守人文关怀;使教师主动由育人者转变为学习任务设计者、学习问题诊断者、个性化指导激励者、同伴互助成长引导者,将烦琐、机械、重复的教学工作让渡给人工智能。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学生和下一代开发者的数字素养,以适应教育变革和科学技术更迭需要。主动迎合时代新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将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纳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范围,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让其充分理解公平、隐私、责任与包容,并可以在不同的职业环境中熟练运用。

第三,管理向度的伦理规制。掌握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应用中的“量”与“度”,防止“量”与“度”的僭越而导致师生深陷技术之中。构建职业教育智能应用的伦理规范,限定应用范围、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确定数据查询、修改、分析和使用的权限,打造可信、安全的人工智能。构建师生敏感数据安全存储与传输保障机制,通过用户认证、增加密码复杂度和邮件加密等方式保障师生个人身份敏感信息的安全传输。人工智能发挥“赋能”职业教育,还应助力学习者深刻理解知识背后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吸收和内化工匠精神,营造促进学习者全面健康发展的环境。

(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3年第8期 陈可,叶林良 高职观察

 

 

 

热点资讯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

全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丰富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5月14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会、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在山东潍坊举行,活动期间,教育部与山东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推进会并讲话。

怀进鹏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卓越成就。全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丰富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愈加显著,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在高水平对外合作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科技、产业和教育范式变革,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机遇,为经济社会持续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一是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统筹推进基础研究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思考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优体系,紧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端,建设一批产学融合平台、实训中心。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在加强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让学生对学校满意,对未来选择的职业和发展能力满意,对地方政府政策满意。三是把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大部署落实到位,把准现代经济产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组建一批有真需求、真供给、真政策的产教联合体,用好政策、建好制度。

怀进鹏强调,要按照“一体两翼五重点”的战略任务和安排,把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把促进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作为关键路径和必答问题,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基础工程,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作为新赛道,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去年新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供了法律保障,要把活动周打造成社会各界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平台,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打造成师生展示风采、提升素质、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

怀进鹏表示,山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目标,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不断推动教育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教育部愿与山东以落实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同题共答、同向同行,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中打造山东“亮丽名片”,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支持山东先行先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校企深度合作,支持社会政策深度转型,大力培养与产业紧密对接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和行业紧缺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山东教育成为改革发展和对外合作的先锋和示范。

(光明社教育家 2023-05-14 21:51 发表于北京)

 

 

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改革试点工作启动

各领域重点建设10门左右一流专业核心课程

 

近日,教育部启动首批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工作聚焦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面向行业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优秀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推动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首批试点工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等6个重点领域,分别委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开展。

首批试点工作重点任务包括牵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该领域高水平职业学校、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组建顶尖团队,整体谋划、一体设计、统筹推进该领域高职专科专业课程改革。各领域重点建设10门左右一流专业核心课程,配套建设10种左右优质教材和5个左右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并在改革过程中培育一批优秀教师团队。首批试点工作计划于2023年7月启动,2024年底完成并推广应用。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05月19日第03版  记者 欧媚)




教育部组织开展职业院校优秀教师代表2023年全国巡回宣讲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结合2023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领域遴选了一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代表,以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的优秀教师代表共12人,组建了2个宣讲团,于5月22日至6月1日,分2组陆续在浙江、江西、广东、四川、湖北、陕西、甘肃、辽宁、山东等省的职业院校开展巡回宣讲。

此次巡回宣讲活动的主题为“铸教师之魂·造良匠之师”。12名优秀教师代表分别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亚英、天津职业大学李建国、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李粉霞、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万荣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王建林、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朱辉球、武汉市旅游学校马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刘红燕、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谭大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周树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永亮、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吕杰。他们将结合切身经历,讲述在职教战线上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产教融合经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感人事迹,以树立职业教育教师“良匠之师”良好形象,提高职教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他们中,有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有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卷入”火热的职业教育实践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有经常勉励学生“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全国技术能手……他们在平凡的职业教育教师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巡回宣讲以在职业院校一线现场报告为主,同时将会形成数字化资源上传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引领社会各界关注职业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发布时间:2023-05-23 信息来源: 教育部)

 

 

园地

从阅读出发,奔赴春日书香之旅

--读书推广活动馆长致辞

 

五月,花开的季节,挚爱的季节,感恩的季节,劳动的季节。五月,繁花似锦,绿荫如海,一切都显得那么热情洋溢,生机盎然。今天,我们聚在一起举行读书推广活动在图书馆感受书香阵阵来

知道:一个人之所以强大,那是因为他心灵强大的缘故。而心灵的强大,一般来说,是需要很多很多好书来支撑的。如果说我们的心灵是一座高楼的话,那么,所有的建筑材料就是书。每一个伟大的人物,每一个成功者,无不喜欢书,无不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毛泽东一生爱读书,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只要一有闲暇时间他就读书把学习所得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中国革命。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道“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我喜欢一句话:阅读改变人生,照亮人生旅途。我认为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终生受益。尤其是,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带给人幸福一生无与伦比的快乐。我喜欢书香,喜欢书的味道,喜欢书给我带来的一切。我捧起一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捧起了一缕阳光,明亮而又温暖;捧起了一缕月光,浪漫而又充满诗意。回想30多年的职业生涯,我乐观的性格,是书给我带来的我克服人生的困难的勇气,是书给我的;我对待工作的执著和力量,都是书给我的。我觉得,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读书了。我一直觉得,书里面藏着这个世界所有的秘密。如果你不相信,请打开书吧,你想知道的一切,都静静地躺在书中,等待着你去发现,等着你去发掘。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将来有理想的工作,拥有很多很多的财富。而在我看来,我们读书,就是在给自己未来的银行里储蓄。请记住,书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它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经验,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可以被挥霍一空的,但唯有书这种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很多年过去以后,当你读了很多很多书以后,你会明白这个道理

亲爱的同学们,春天来了,让我们做一些美丽的事让我们在春天里,一起打开书,播下爱的种子让我们爱上书,爱上阅读,从阅读出发,奔赴春日书香之旅。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李国兰

 

 

 

 

夺冠之路是如何铺就的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者的故事

 

近日,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圆满结束,超9000支队伍、近3万名选手参赛。本次大赛开设134个赛项,首次实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19个专业大类全覆盖。记者采访了部分获奖师生,了解他们通过技能实现出彩人生背后的故事。

在中职组“智能财税基本技能”赛项中,潍坊商业学校学生张友杉、陈冬梅、庞程浩、闫庆怀组成的团队获得比赛一等奖第一名,指导教师潘晓丽、张立新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潘晓丽介绍,该赛项代表会计职业最新的技术技能方向,分为财务共享业务处理、纳税事务处理、财务数据分析3个模块,主要体现财务共享模式下电子票据处理、财税一体化核算与监督、财务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升级与转型要求。在比赛过程中,主要考察参赛选手新技术下财税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在企业内控制度约束下的人人协同和人机协同处理企业会计核算、纳税事务和财务数据分析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

“这4名十七八岁的学生在比赛中体现出高度专注、锲而不舍和一丝不苟的专业素质,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巨大的帮助,作为队长的张友杉表现得尤为突出。”潘晓丽在看到学生们夺冠之后难掩兴奋之情。

张友杉是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奖学金的获得者。谈到比赛,他说:“比赛比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更考验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更有力量。”

职教高考结束的那天已是5月7日,距离国赛仅剩一周时间,为了抓紧时间备赛,张友杉清晨5时就和同学进入备赛室,一待就是一整天,一直到晚上12时以后才回到宿舍,随后继续在微信群复盘当天的训练。

自从组成参赛队伍,学生们就同吃同练,紧密团结在一起,最终顺利获得该赛项的一等奖第一名。张友杉表示:“虽然比赛结束了,但我们又站到学业成长的新起点上,成为更高层次的职业人才,是我们更高的目标追求。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不断努力奋斗,就能拥有美好的职业前景,实现幸福人生。”

与此同时,高职组“智能飞行器应用技术”赛项也落下帷幕,潍坊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021级学生杜佳佳、王飞翔斩获一等奖,指导教师王琰琰、李翠翠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抢抓机遇,组建团队。”潍坊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成介绍,学校高度重视通过技能大赛全面带动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全国“双高”专业群优势及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特色,组建“智能飞行器应用技术”备赛团队。

具有多年嵌入式开发及电子装调赛项指导经验的王琰琰、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骨干李翠翠,被确定为该赛项指导教师。两名教师认真研判竞赛内容,迅速制定培训计划方案,并着手备赛学生选拔和培训。

王琰琰介绍,结合赛项重点考核的选型设计、组装调试、飞行操控、数据采集、仿真建模、机器学习以及AI识别等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该校最终选定具备相关知识技能储备的杜佳佳、王飞翔作为参赛选手。

机器学习、AI识别及行业典型场景应用等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对学生来说挑战度都比较大。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杜佳佳、王飞翔以实训室为家,每天早上7时开始备赛训练,“两点一线”熟悉竞赛规程,无数次往返于室内训练场和室外飞场,结合10套样题进行多轮次拉练。

“因智能飞行训练项目的特殊属性,容易受制于室外环境的影响。”杜佳佳说,“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整个备赛团队与天气捉起了迷藏,天气条件好转时,顶着烈日进行飞行操控、数据采集和精准抛投等室外训练成了家常便饭;在风雨天气无法室外作业时,我们便进行装调强化训练和机器学习及建模。”

从开始备赛,到省选拔赛,再到国赛,关关难过关关过。5月14日至15日,杜佳佳、王飞翔分工协作、完美配合,最终凭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勇夺一等奖。

“这次经历不仅让我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积极寻求新的机遇和突破,也让自己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使自己的个人能力和人生阅历得到提升和锻炼,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王飞翔说。

(发布时间:2023-05-24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