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书馆 >> 学术动态 >> 浏览文章

2020年5月学术动态 下(第73期)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31日 | 
阅读: | 
作者:图书馆 | 
[ ] | 



论文参考

 

张鑫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 - 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与机制构建》中指出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形成了政府主导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职业教育人员跨境流动合作模式、职业教育配合企业“走出去”鲁班工坊模式、职业教育中外校校合作办学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共建境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模式等主要模式。应当从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要素跨国流动体制机制、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信息共享机制、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多元主体协同机制、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质量保障机制以及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协调机制等方面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

杨岭在《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中指出职业教育具有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适切性,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重要教育场所,使得人的终身学习成为可能,是沟通人才成长通道的重要桥梁,同时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也是现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但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存在现实困境,缺乏制度机制设计,职前与职后教育尚未实现一体化发展,难以吸纳整合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忽视学习者关键能力培养等。针对职业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困境,要以学分制为纽带 ,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衔接, 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开放、融合、融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体系,推进职前教育、职后教育的衔接与一体化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构建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有效沟通机制;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成长的能力。

周建松在《以创新性研究引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中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所要完成的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等建设内涵看,研究尤其是创新性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存在三大研究掣肘:未能有效回答为什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未能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什么,未能形成专注于高职教育的系统研究力量。全面引领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需扎实开展关于高职类型特色研究、关于高职多元办学研究、关于高职内涵建设研究、关于高职制度标准研究、关于高职提质增效研究等五类创新性研究,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范式。如此,才能为我国高职教育真正实现办学格局转变、类型特色打造、制度标准建设、话语体系构建奠定基础,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世界。


 

 

探索思考

如何有效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高峻岭

    对高职院校来说,1+X证书制度试点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职业院校是被动等待获批试点任务,还是积极主动地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校本化实践探索与能力积累?“X证书”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如何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而不是简单地替换或累加?从事“X证书”教学的教师是否充足?他们是否真正掌握技术技能的内涵,并胜任“X证书”教学?培训评价机构、学校、合作企业作为不同利益主体的“三元”,能否协同一致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高职院校本着全面、系统、科学的原则,结合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并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确定下来,统一要求、达成共识、协同推进。

 

    重构人才培养“新”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试点专业(群)的首要工作是做好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对接,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能力要求、标准内容、考核方案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系统研究,对本专业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梳理、科学定位,以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并重的新理念,重构“1”与“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公布的6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来看,以中级证书为例,完成职业能力目标培养需要100—160个标准课时,试点专业要在分析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确定已经纳入教学和将来能够在教学中完成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然后将标准内容转化为1—2门专业(核心)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或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纳入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探索培养培训“新”模式。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是“职教20条”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职业院校如何推进专业教学与获证培训有机衔接,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是做好试点工作的关键。试点专业应以行业龙头企业或具代表性的企业作为证书建设主体,对教学组织与证书培训进行一体化设计,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统筹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与培训模式,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教学模式,重构学生学习和培训流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培训质量。尤其是对专业教学过程中不能完成或现有教学条件无法保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内容,应通过社会评价组织开展的校内外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培训或企业实践等形式完成。

 

    打造专兼结合“新”团队。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高层次职教师资队伍,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一项重大任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一支能够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先进理念、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做好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满足新技术和新技能培养培训需求的教学创新团队。一是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带头人要加强1+X证书制度新理念的学习,准确把握试点工作的背景与意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内涵与要求,带领专业团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等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二是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通过参加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等形式,提高专业骨干教师实施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三是加强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引进专业组织培训教师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与培训能力。

 

    创新校企合作“新”路径。“职教20条”提出,负责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标准开发的培训评价组织,要优先从制订过国家职业标准并完成标准教材编写,具有专家、师资、资金优势和5年以上优秀培训业绩的机构中选择。参与试点的培训评价组织,应拥有相关专业领域内先进的培训标准、优质的培训资源、一流的师资团队、丰富的培训经验;试点专业应与培训评价组织、龙头企业等,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优质信息化资源、培育创新性教学团队、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等方面,探索开展多样化、多元化的合作,提升专业教学与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开展职教培训“新”路径。高职院校在面向在校学生开展学历教育与培训的同时,应积极开展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职业培训,让更多劳动者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试点院校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在试点宣传、社会受训人员组织渠道、专项经费等方面获得支持。对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成员,支持其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部分课程,在完成规定内容学习后依法依规取得学历证书,为社会成员参与职业技能等级培训释放政策红利,调动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同时,职业院校要主动与培训评价组织合作,拓宽社会服务面向,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一是深化校企合作,面向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以继续教育培训、职业技能提升等形式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使其在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同时为学历提升积累学分。二是抓住高职扩招的有利时机,面向农民工、下岗工人、退役军人,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灵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提升其知识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本领。(作者系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专业参考

幼儿是怎样学习规则的

王萍

    笑笑刚入幼儿园小班一个月,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很神秘地对我说:“妈妈,我知道规则很重要。”我很好奇,三岁多的孩子对规则是如何理解的,于是就问:“规则是什么啊?”笑笑很严肃地说:“规则就是你去娃娃家,只能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如果两个小朋友都要当爸爸,那就不能去娃娃家玩了。”我装着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妈妈懂了。”

 

    小班下学期开学不久,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回家。我们家在5楼,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笑笑快跑几步,在门的中间区域拍了一掌,兴奋地说:“我是第一名!”紧接着又催促我道:“妈妈,快点儿来拍这个地方,拍到你就是第二名了。”小家伙儿竟然会自己制定规则自编游戏了!

 

    又过了几天,我们三人又同时回家,快到家门口时,爸爸专门快走几步,在上次笑笑拍的位置拍了一下,宣布道:“今天我是第一名!”笑笑不慌不忙,在门的另外一个区域拍了一下,说:“今天规则变了,拍到这里才是第一名。”搞得爸爸很尴尬,我和笑笑则哈哈大笑。

 

    这是幼儿学习规则的三个小故事,也反映了幼儿学习规则的三个阶段。第一个故事,幼儿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娃娃家游戏上,规则是情境化的,与规则联结的是,小朋友要进入娃娃家游戏的场景、不遵守规则就无法开展游戏的“惩罚”后果。随着幼儿对规则的认识逐步深入,他们会慢慢理解,规则的作用不仅是让游戏能够开展,而且能让游戏更加有趣、好玩儿。

 

    第二个故事,因为幼儿园是全区角活动,幼儿每天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去选择不同的区角游戏。每个不同的区角游戏都有内在的规则,教师也会带领幼儿制定一些简单的游戏规则,有了这些基本经验,幼儿就开始自己制定规则,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了。而且,他们还学会了将规则迁移,不但运用在幼儿园中,还运用在生活中。

 

    第三个故事,幼儿已经理解,不同的规则会有不同的游戏结果,所以当规则不利于自己时,竟然想到了通过改变规则来改变结果。这里不仅仅有对规则的理解,更有对规则的运用、创造,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真正的学习,也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

 

    规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幼儿不易理解。但通过与游戏结合,幼儿对规则的认识,逐渐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认知,最终能灵活运用并深入内心。规则的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学前阶段又是幼儿学习规则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规则时要把握一些方法。

 

    首先,在游戏中感知规则。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幼儿最喜欢参与的活动。幼儿园中的游戏更多是规则游戏,幼儿投入地参与到游戏中,在体验游戏乐趣的同时,也会初步感知规则的存在。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

 

    其次,将规则抽离出游戏。规则内隐于游戏中,幼儿不一定真正明白规则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将规则抽离出游戏情境。比如,在游戏进行前,教师要介绍游戏规则;在游戏进行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在游戏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反思按照规则或不按照规则进行游戏的后果。这样,幼儿就会意识到,无论什么时候,规则都是重要的,从而能够逐步学会内化规则。

 

最后,创设制定规则的活动。为什么要有规则?规则从哪里来?好奇的幼儿可能会有这些疑问,尤其是在他们熟悉游戏规则,能够感知游戏规则的存在之后。此时,教师可以创设制定规则的活动,最初可以是模仿性的,教师给出类似的游戏规则,让幼儿模仿,逐步过渡到原创性的规则制定,如区角环境布置让幼儿参与,规则由幼儿自行制定等。这样,幼儿对于规则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全面。(作者系河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行业动态

把产业学院建成企业人力资源的共享中心

周红利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探索建设由校内外多方参与的产业化学院。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也提出了“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在全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给大家带来了困惑,阻碍了产业学院的发展。比如,为什么建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的功能是什么?如何组建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的发展史

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共同创建了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这是我国高职领域最早的产教融合式产业学院。

此后10年,产业学院缓慢发展,浙江、广东和福建等地相继成立了几家产业学院,其中特色最为鲜明、影响最大的当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的产业镇共同组建的4个“专业镇产业学院”,以至于很多学者误认为中山是中国产业学院的发源地。

2017年以后产业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区域比较来看,福建省产业学院建设后来居上,福建省教育厅设立了一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试点项目,全省20多所高校成立了产业学院发展联盟,将福建省产业学院探索带入到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笔者对“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进行了调研,一半以上的高职学校都建有产业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在组建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正在成为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的新载体及新抓手。

为什么建产业学院

中国的产业学院是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等主体合作举办的职业教育或者技术教育共同体。这些共同体有的是经过工商注册的、具有法人身份的独立教育组织,但多数不是法人组织,而是以学校的教育机构形式存在;少数产业学院吸纳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等举办方的资本投入,形成了混合所有制性质的教育组织,而多数产业学院的资本投入来自高校,其他举办方投入场地、技术、实训设备、实习岗位和培训师资。

各举办方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合作开展学生培养、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等业务。有人认为产业学院和原来高校的专业学院没有本质区别,组建产业学院是换汤不换药,这其实是对产业学院本质缺乏深入理解而产生的错误看法。产业学院与原来高校的专业学院的本质区别是产教融合程度的不同,表现在产业主体,也就是产业人才的需求方(包括企业、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产业园区)深入参与了产业人才的培养。

产业人才的需求主体为什么要以产业学院的形式参与人才培养?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纵向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与原料的供应商、产品的用户相联合,或者收购上下游企业,形成供产、产销或供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纵向一体化不仅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约和更高回报,而且确保供给和需求,确保企业在产品供应紧缺时得到充足的供应,或在总需求很低时能有一个畅通的产品输出渠道。产业人才需求方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就是为了保障充足而稳定的产业人才供应。

2006年和2007年是我国技工短缺最严重的年份,也是我国产业学院开始产生发展的年份。这从侧面证实了产业学院产生的内在动因是行业企业为了稳定产业人才供给而采取的一体化战略,通过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而优先得到技术技能人才,降低人力资源供给的风险和人才招聘的成本。

怎样建设产业学院

行业企业为什么不自己成立学校,而是以参与办学的方式组建产业学院?这里涉及规模经济的问题。如果企业为了每年几十个新员工需求而成立一所学校,显然成本太高。1998年上海市有127所技工学校,其中80%是由企业举办的,而现在还能看到几个企业举办的技工学校呢?企业不会通过举办学校来满足人才需求的经济动因在于,规模太小而不经济。当前产教分离导致了工学结合的困难,有学者建议将学校重新划归企业来办学,这样的方案显然是不可行的。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参与产业学院呢?直接从学校招聘不是就可以了?这就涉及人才的专业化问题。在没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情况下,高校的专业学院也可以培养产业人才,但是由于专业学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而不是技能密集型组织,因此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具备通用知识和通用技能的人才,而企业所需要的专用技能还必须在员工入职以后重新培训,无疑增加了员工的成长速度和时间成本。

行业企业以产业学院为载体,与学校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可以解决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内在矛盾:学徒在企业学到企业独有的专用技能,在学校学到通用的行业知识和通用技能。多家企业通过共享产业学院的教育资源,可以降低自身人才培养的成本。而且由于企业人才需求具有多层次、多规格的特点,一家企业可能会同时参与不同的产业学院。反之,一家产业学院可以满足多家企业人才的需求,产业学院实际上是多家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共享中心。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为了把产业学院建成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是不可回避的选项,只有开展现代学徒制才能解决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冲突问题;以产业学院为依托,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还可以开展跨企业的学徒培训,从而克服德国单一企业学徒制带来的技能片面化问题。

在教学组织上,以专业群为基础组织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克服过去过度专业分化的问题,面向行业而不是岗位培养人才,也就是学校教学侧重宽,而企业培训侧重专,这样就可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强、适应力突出的产业人才,满足产业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技能挑战。(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构建疫情下“互联网+就业”生态

王鑫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据统计,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当前正值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关键时期,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毕业生求职困难加剧,就业形势更加复杂。教育部已经出台通知,多部门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就业工作,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的责任单位,需要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就业”生态。

 

    “互联网+就业”生态的三重维度

 

    生态系统论是由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构成要素主要包含生物要素(毕业生)和环境要素(学生组织、高校资源)。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把毕业生作为主体,置于一个多层次、线上线下立体化的就业生态环境中,毕业生与环境中的各要素在交叉互动中发展。

 

    首先是学生个体维度,关注毕业生核心素养和就业需求的匹配,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就业创造条件、优化环境、配置资源、搭建平台。其次是学生组织维度,包括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和其他自发性团体,重点发挥学生组织的朋辈引领、媒介桥梁作用,促进高校资源和毕业生需求的有效对接。再者是高校资源维度,既包含第一课堂的内容,如线上课程、技能培训、心理辅导,也包含第二课堂内容,即线上实践、企业宣讲、互动平台等;第一课堂是就业教育主阵地,体现专业性、适用性,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体现实践性、开放性,两者围绕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目标,双向互动。

 

    “互联网+就业”生态的微观、中观、宏观三重维度紧密结合,能够增强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创新创造精神、提升综合素质,进而有效推动协同就业工作。

 

    构建“互联网+就业”生态的有效措施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根据“互联网+就业”生态的三重维度,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开放思维和系统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推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树立“互联网+”思维,培育师生成长共同体。互联网倡导“用户为中心”的思维,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就业生态中,就是要树立“以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首先,高校管理服务人员要转变科层化的工作方式,克服就业工作中指标化、任务化、功利化倾向,以开放创新的思维,不断加强自身思想认知的转变、知识结构的更新、新媒体新载体的操作技能,及时回应毕业生的新需求。

 

    其次,高校教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破教师的传统权威主导地位,转型成为就业教育的引导者、协助者,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按照一定的契约和行为规范联结为共同体,在“互联网+”背景下与毕业生共同成长;高校教师要将教育的引导性和互联网传播的规律性有机结合,把“大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小道理”,嵌入学生就业实践,将传统就业教育理论知识用鲜活化、碎片化的信息形式吸引毕业生,用互动化、社区化的方式提高传播和学习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把握毕业生就业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综合分析学生思想状态和实际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首先,利用今日校园、易班APP、问卷星等线上信息平台大范围收集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将就业需求聚类整合,精准识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毕业生需求。其次,有效甄别普遍性和特殊性需求,尤其关注毕业生在不同阶段产生的新需求。注重心理疏导、政策帮扶、社会资源对接等需求的识别;注重权益保障、信息反馈、持续学习等需求的识别。

 

    发挥朋辈作用,“网格化”服务精准帮扶毕业生就业

 

    注重朋辈群体的引领作用,学生组织可以邀请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利用微信、QQ、短视频网站、公众号等形式开展直播活动,分享就业经验、树立榜样引领。“网格化”组织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分工协作的就业服务模式,它突出地体现了学生组织的主体性、合作性和活动性。每个小组由学生担任服务者,分组对接毕业生,建立QQ群、微信好友群开展专业学习互帮、思想教育引领、就业信息分享工作,定期了解毕业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强化湖北等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

 

    构建“互联网+就业”互动平台,跟踪监测高校就业工作的实施效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热点关注、需求评估、就业问题、就业反馈等各方面数据,及时调整修正高校就业工作方案,保证“互联网+就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品质生活

“发福”不仅有碍美观,还影响脑容量

 

 

  “五月不减肥、六月徒伤悲”可能不仅仅只是为了追求好身材的一个说法。近日,有研究显示,肥胖更易加重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而且,还有研究显示,肥胖与脑容量有关,肥胖且腰臀比例高的人,大脑灰质更少。

 

  引起免疫反应过度

 

  “在新冠肺炎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肥胖患者转为重症的更多。”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内分泌代谢中心副主任马向华说。

 

  据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利物浦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的教授牵头,对英国166家医院2月6日到4月18日收治的近1.7万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肥胖人士比其他人死亡率高,因为他们肺功能减弱,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可能有更多炎症,这可能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加剧。另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科学家发起的一项研究显示,几乎75%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体重超标,肥胖使患者致死的风险增加了近40%。肥胖人群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免疫反应过度,也即细胞因子风暴。由此引发的剧烈并发症,导致其成为致死的重要原因。

 

  肥胖的人脑容量变小

 

  除了对新冠肺炎“推波助澜”外,肥胖的危害“数不胜数”。马向华说,肥胖是很多慢性病的基础,会诱发高尿酸、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脂肪肝、肿瘤等。

 

  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显示,相比2002年,2012年我国成人肥胖率上升了67.6%。

 

  肥胖引起的身体变化有时甚至是大脑“想不到”的。英国拉夫堡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肥胖且腰臀比高的人,脑容量平均略低。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英国9600多人的信息。参与者测量了他们的体重指数和腰臀比,并确定他们的脑容量。结果发现,体重指数高,腰臀比高的人脑容量最低。

 

  具体而言,体重指数较高,腰臀比较高的人,平均脑灰质体积为786立方厘米;而体重指数较高,但腰臀比不高的人则为793立方厘米;健康体重的人,平均脑灰质体积为798立方厘米。

 

  “人的大脑主要由脑灰质、脑白质和脑脊液组成。脑灰质和脑白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脑区的脑灰质决定了不同的认知功能。”南京脑科医院脑功能研究室主任陈玖表示,脑灰质的萎缩与一系列的疾病相关,例如,灰质构成的海马体萎缩,会造成记忆力下降;脑区内的杏仁核萎缩,会导致抑郁;小脑内的灰质降低,会造成运动功能障碍,走路不稳。

 

  “不过,该研究只是发现肥胖和较低的脑容量之间存在关联,还不能证明二者的因果关系。”陈玖说。

 

  肥胖与脑萎缩之间到底有何种“恩怨”,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或可揭示其中奥秘。他们在《放射学》杂志上刊文称,身体脂肪比越高,大脑形态和结构的差异就越大,进而导致大脑灰质体积越小。

 

  减肥手术后也不能胡吃海塞

 

  很多肥胖的人都希望能够减肥,保持身体健康。但如果总是管不住嘴又迈不开腿可咋办?

 

  “袖状胃切除术和胃旁路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减重代谢手术。”江苏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外科主任梁辉表示,袖状胃切除术切除了约八成的胃,特别是分泌饥饿素的部位,这样饱腹感会来得更快。胃旁路手术是一种改变肠道结构、关闭大部分胃功能的手术,通过缩小胃的面积,同时让食物不经过十二指肠,控制一部分肠道不吸收营养,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一个人是否肥胖,或者是否需要做减重代谢手术,可以体重指数来判断,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的平方。梁辉表示,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8即为肥胖,指数在27.5就可以考虑做手术,特别是指数在32.5以上、并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建议做手术。

 

  马向华说,做手术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有些人即使做了手术,若依然改不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身材还是会反弹。

 

  对于想要减肥的人,该如何自律?马向华建议,从饮食控制来说,每天补充的主食的热量控制在1500—1800卡之间,相当于二两米饭和二两荤菜的量,水果每天最多摄入200克左右,蔬菜每天摄入500克,饮水1500—2500毫升。从运动量来说,每天可以快走1小时,同时加强肌肉锻炼,提高代谢率。